冷眼集/主動權交美方 非臺灣最佳利益

在臺美一片雙邊關係史上最佳的歡呼聲中,始終改變不了的是臺灣必須符合美國利益的本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着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發展,親美在臺灣政壇成爲主流,唯美是從的做法能不能成爲臺灣保命符,始終存在強烈辯論;從最新民調來看,多數民衆的常識依然指向需要維持美中臺等距發展。

從馬政府時代的親美和中,蔡政府接手後加入抗中戰隊,賴政府在蔡的基礎上探索兩岸主張的發展空間,並大力強調美國信任賴清德的論調,可以看出臺灣在美中兩大陣營的立場位移。

民進黨政府已經努力了八年,支持親美的民衆也不過兩成,超過六成的民衆依然認爲,在美中臺三邊關係中,臺灣應該維持等距發展,至少不要傾向任何一方。

美中臺等距發展是理想,與兩岸軍力失衡、美中軍事競爭和全球隨時爆發衝突交互影響的現實狀態存在落差。然而,臺灣是不是隻能選擇、被迫選擇無條件與美國站在一起?一旦落入這樣的思考,很容易交出主動權,不符合臺灣最佳利益;若臺灣自認爲掌握晶片製造與高科技發展的王牌,難道還只是能配合美國劇本扮演配角,而非主動爭取美國以外國際政治的主角嗎?

美國政府的「一箇中國」政策始終替對臺交往畫下紅線,華府與臺北強化經濟和軍事合作,也受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遍獲得國際社會承認的國際現實,從而無法名正言順地公之於衆。

在臺美一片雙邊關係史上最佳的歡呼聲中,始終改變不了的是臺灣必須符合美國利益的本色。

在實現等距交往之前,臺灣必須保持有探索多方互動的能力,包含與敵對陣營的溝通能力,這並非求和,可能無法抵抗侵略,但誰又能斷言絕對無法降低安全風險;只是,到目前爲止,並未看到賴政府做到這件事情的跡象。

和戰天平民調顯示,近九成民衆認爲,兩岸需要維持溝通管道;美方大聲疾呼要求北京不要改變現狀,也對臺灣寄予恢復兩岸對話的厚望,從這點看,臺灣民意與美國政府的立場是一致的;爲了臺灣安全而努力,應當是任何選項都不要輕易放棄,在大國競爭的態勢下,小國當然也有生存空間,臺灣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