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晶片戰爭 臺灣的最佳利益
旺報社評
即將卸任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坦言,美國限制中國大陸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努力並未阻礙大陸的進步,阻撓大陸晶片發展是「白費工夫」,她認爲2022年通過,規模高達53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對美國創新的資金支持「比出口管制更有效」。早在去年2月,雷蒙多在喬治城大學的演講中就提到,美國對大陸的晶片管制是「防守型」戰略,「進攻型」戰略更重要,也就是加大對美國國內創新的投資。
遵循商業邏輯而非政治
雷蒙多透露一個事實:美國有改變策略的可能。美國推動的「晶片製造迴流」,是強化對國內創新投資支持的跡象。美國商務部依據《晶片法案》授權,與企業簽定合約在本土建設晶片製造設施,已動用數百億美元。
美國重新打造全球晶片供應鏈,與盟友聯手對陸實施出口管制。但全球供應鏈錯綜複雜,出口管制成效事倍功半。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及其盟友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包括晶片在內,然而俄軍無人機的零件中就有大量來自英特爾、輝達及德州儀器等美國公司的晶片。
早在2022年,輝達因美國政府實施AI晶片出口限制,無法向中國市場提供A100和H100兩款AI處理器。輝達另闢蹊徑爲中國市場特供A800和H800晶片,美國政府管制效果同樣未能達成,因而採取更多攻勢策略。
很多人認爲,美國推動「晶片製造迴流」是臺灣的機遇。半導體產業增加對美國市場的投入,避免過分倚重大陸市場,看起來是好事,但我們更需要思考,企業投資應遵循商業邏輯或政治邏輯?企業是主動或被動決策?
臺積電將於明年2月到美國召開董事會,是成立37年來的首次,很難不與川普即將於明年1月20日就職做聯想,臺積電美國廠預計明年第一季量產,原訂本月舉行的開工典禮一延再延,背後顯然有政治因素考量。AIT處長谷立言11月拜訪聯電新竹總部,隨即傳出聯電將赴美設廠的消息,由此可見美國在高科技產業背後的影響力。
赴美也不放棄大陸市場
臺灣半導體產業愈來愈難保持決策自主性,臺積電先進製程獨步全球,因而成爲護國神山。爲保護護國神山,政府需制定防範核心技術流向美國的法令,纔不會讓臺積電成爲「美積電」。同時也不能放棄大陸市場,不僅因大陸市場規模龐大,更因企業追求成長,必須與客戶在技術面與應用面緊密互動,這方面是大陸科技業的強項。
大陸和美國同爲全球人工智慧(AI)產業的領先羣,兩國發展側重各有不同,大陸偏重應用領域,將AI與硬體相結合,將對人類實際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與大陸合作意味選擇與市場更近的發展方式,有利於與大陸企業同步發展。
今年11月,臺積電停止向大陸供應7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AI晶片,輝達則在北京開設第二辦公區,過去1年輝達在大陸的員工增加20%。「逆勢」增加大陸投資的背後,一方面是輝達對未來發展的判斷,另一方面,作爲美國企業,是否代表輝達比臺積電更有底氣對抗美國政府?
拜登政府啓動對中國生產傳統電腦晶片的301調查,並可能進一步制定阻止中國晶片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或其他措施。美國對中國的科技戰爭將「攻守兼備」,既管制先進製程晶片出口大陸,又防堵大陸成熟製程晶片進入美國市場,並在美國本土推動「晶片製造迴流」。在這個過程中,谷立言口中「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扮演的關鍵角色」的臺灣企業,將是美國積極拉攏的對象。
臺灣作爲外向型經濟體,資通訊及電子產業佔臺灣出口比重超過6成,如果大量半導體關鍵企業移往美國,又無法保持大陸市場份額,將是致命的打擊。經濟命脈與地緣安全的雙重考量,如何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而不是一味倚美抗中,是賴政府必須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