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企業再遭北京報復 專家曝爲何貿易額低 卻難逃陸制裁

立陶宛企業局出口事務部門主管伍日達維妮特也證實,「我們進口臺灣商品是出口到臺灣商品的3倍。直到今天,出口到臺灣的數字仍然很小」。圖爲臺灣立陶宛10月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啓太空科技合作。(圖/中央社)

立陶宛再傳企業遭北京報復;據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17日報導,該國知名啤酒品牌Volfas Engelman,自10月起遭陸續遭大陸合作伙伴取消訂單,初估損失高達50萬歐元(約新臺幣1588萬元)。儘管立陶宛對大陸出口數字,佔該國總出口數不到1%;但專家認爲,瞄準中間企業、不按世貿規則行事與無視歐盟協議,立陶宛很難脫逃北京經濟脅迫。

報導指出,繼北京向大陸的德國汽車企業施壓,要求不要使用來自立陶宛的任何商品後;立陶宛知名啤酒商Volfas Engelman也傳出自10月起逐漸喪失大陸市場,導致商品囤積在港口內,而這一切都是在懲戒波羅地海小國允許臺灣設立代表處。

※長達10年的業務幾近崩潰

Volfas Engelman總經理霍巴巧斯卡斯(Marius Horbačauskas)表示,隨着臺灣將在立陶宛開設代表處的消息於今夏曝光,大陸合作伙伴就傳來一系列的壞消息─大多都是關於立陶宛商品在大陸的負面消息。

自10月底開始,大陸合作伙伴陸續取消所有訂單,損失達50萬歐元,這導致該企業在大陸長達10年的業務宣告結束。

他表示,「我們有社會責任,我們也是小國,所以我們自然而然的同情小國;特別是受壓迫的小國。我們期待這是(指臺灣設立代表處)政治家非常明智且長期的戰略之一部分;如果只是炒短線,那就太可惜了」

※問題不只商品扣關

事實上,問題不只在無法出口至大陸。立陶宛產業聯合會主席楊努列維丘斯(Vidmantas Janulevičius)表示,已繳清關稅且囤積在港的商品卻無法裝入貨櫃,沒人能說出正確原因,而影響的企業已達100間。

楊努列維丘斯表示,「所有交易都已停止,交貨時間也拖的愈來愈長,甚至高達110到115天的紀錄」。

※繞道制裁的北京

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左上)美東時間17日表示,與臺灣的往來是務實作法。面對中國大陸施壓,他認爲立陶宛的因應或許可以作爲未來其他民主國家遭遇類似狀況的守則。(圖/中央社)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近日在歐洲理事會會議結束後證實,北京正試圖阻止立陶宛企業出口商品。另根據《路透社》報導,北京還要求德國馬牌輪胎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

報導表示,德國馬牌數年前在立陶宛建立1家汽車電子工廠。如今,北京敦促馬牌的大陸公司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事實上,愈來愈多的立陶宛企業表示,原先的外國投資者可能會停止投資。

雖然立陶宛財政部長思凱斯特(Gintarė Skaistė)日前表示,立陶宛商品僅有不到1%直接出口到中國大陸,「它不是我們最大貿易伙伴」;但瑞典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丘里斯(Nerijus Mačiulis)分析,在立陶宛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已被迫放棄任何有立陶宛色彩的訂單。透過這種間接模式,立陶宛會變得及其脆弱。

※無視世貿規則

他進一步補充,北京可以不按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行事或無視歐盟協議。在這樣情況下施加經濟壓力,北京不但產生很大的影響力,更能利用這些影響力向立陶宛施壓;甚至,北京可殺雞儆猴,拿立陶宛當經典案例,沒有國家會想被北京這樣對待。

※只能等待歐盟?

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正等候歐盟執委會的協助;透過歐盟「政策與具體措施,進而協助立陶宛企業規避北京未曾明言但顯然強家的各種限制」。

此外,他也強調會將雞蛋放在其他籃子裡,例如臺灣、新加坡。2022年春天,立陶宛將成立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可藉此向臺灣銷售各種商品。迄今爲止,立陶宛出口到臺灣的以光學儀器、木材、化學工業與食品爲主。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看法,認爲2020年立陶宛出口到大陸的總金額高達12億歐元;臺灣等其他國家或許有可能替代大陸市場,但需要數年的時間。

立陶宛企業局(Enterprise Lithuania)出口事務部門主管伍日達維妮特(Rasa Uždavinytė)也證實,「我們進口臺灣商品是出口到臺灣商品的3倍。直到今天,出口到臺灣的數字仍然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