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國土法狹隘化,需要朝野共同補強

雖國土計劃法爭議不斷,內政部仍強調明年如期上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土計劃法原定明年上路,卻從中央地方互槓延燒到綠營內亂、部會分歧;行政院長卓榮泰坦言,國土法若干解釋、字眼、文字用語,確實會讓人產生疑慮。縣市政府和藍綠立委紛紛要求暫緩實施,環團則呼籲中央如期上路。隨着暫緩聲浪漸起,政治戰場也轉移到「責任誰來擔」,卻始終忽略國土法雖是整體規畫,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家戶的資產價值和運用限制;基於國土安全永續的國土計劃,在地方和農民眼中卻缺乏公平正義,這纔是該法最大的阻礙。

國土計劃法早在二○一五年三讀通過,二○一六年五月施行並分三階段上路,如今進入最後階段時,才發現配套與溝通都不足,廿三項子法有九項尚未完成,農業部應提出的堆疊式補償措施至今未公佈,各地說明會都彷彿對民衆開出空白支票。因此迄今還有九個縣市逾期未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藍綠立委也紛表疑慮。

政院要求先交圖,縣市希望先溝通。關鍵在地方擔心交了圖就很難翻身,農民權益更沒保障。尤其看到中央雙標,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主政屏東縣時,把限制嚴格的農一畫在公有地上充數,大多數優良私有農地都畫成管制較鬆的農二;雲林大喊不公平,深覺不學屏東,實在對不起農民,其他藍營縣市亦大興「有爲者亦若是」之嘆,卻不知國土計劃也有「綠能你不能」鐵律。

桃園市長張善政、雲林縣長張麗善六月就提出建言,卻被內政部國土署以「不要錯把國土計劃當成畫餅的開發工具」強硬迴應;內政部長劉世芳更點名張麗善與臺中市長盧秀燕快送功能分區圖,飄散濃濃政治味。沒想到戰火很快在綠營引爆,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投書反對、政委陳金德質疑「做過民調嗎?」廿二名綠委呼籲暫緩上路,連賴總統都把政院代表叫到民進黨中常會,確認有收到常委意見。

暫緩實施看似箭在弦上,「誰來擔責」成爲主旋律,綠營再次搬出「馬維拉」救援,指馬政府訂定不合理框架、阻擋如期實施的多是藍營縣市。長期推動國土法的各方人士本希望「頭過身再過」,如今卻擔憂無限延期。尤其國土法上路後,區域計劃法將落日,綠營卻傳出「廢除國土計劃法、迴歸區域計劃法」的聲音,國土法胎死腹中並非不可能。

國土法延宕,除蔡政府怠於溝通、配套與整合外,賴政府也荒腔走板,一是內政部缺乏問題意識,忽視公平正義;二是缺乏溝通能力,相比雲林縣一場一場座談會累積宣傳,結合法律、財政、農業專家,白話講述利弊,內政部僅兩場座談,溝通模式艱澀又消極;三是農業部助攻緩慢,農業權長期被弱化,如今更禁不起挑戰;四是倒楣到家的國土署,這場國土空間與土地資源重分配的團體戰,政府卻只派了步兵對應。尤其國土規畫本該從環境、經濟發展、城鄉治理等整體角度去設定,沒有權限整合各部會的內政部,狹隘了國土法的橫向整合發展,也淡化了背後涉及民衆未來生計利益的矛盾與衝突。

朝野立委提案國土法延後二到四年,但縣市首長與總統立委選戰隔二年輪番上場,總會有因選舉考量而展延的緩兵之計,重點在如何補足溝通、配套與整合的功課;對開發破壞束手無策的區域計劃法之惡,是當年通過國土計劃法的主因,走回頭路不可不慎。面對被狹隘化的國土法,執政黨拉高到朝野或地方對立只是徒增內耗,傾聽農民聲音,納入各方合理構想並以更高的框架視之,纔是臺灣之福,也是檢視賴卓體制高度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