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情緣三十年--政治環境影響家庭關係(卅三)
做爲一個男人,田圻暢個人條件不錯:身高一米七八儀表堂堂;畢業的中國戲曲學校,是中國唯一培養戲曲人才的高等學府,拿的是京劇專科文憑,算是文藝工作者。沒有任何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算是有思想和善於思考的人,況且在河南省鄭州市工作,對擇偶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條件。
1975年,田圻暢27歲還沒有結婚,條件差不多的女孩子,一聽家庭出身和成長曆程連見面都免了,田圻暢成了當時的大齡青年。
毛去世後政壇激變
1976年,毛澤東去世不久,大陸政壇激變,英明主席華國鋒在葉劍英等元老的支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和姚文元逮捕,四人幫被粉碎了,許多歷史上的錯誤開始得到糾正,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77年秋,母校派了奎生、葛士良兩位老師專程自北京來到鄭州,拿着文化部公函大印指示爲其平反。「圻暢同學:所有在戲校整你的資料都不存檔,羣衆揭發的,一燒了之。你自己檢討交代的,退還本人。以前的事情一風吹,一筆勾銷。你受到的打擊和迫害,都是四人幫搞的。現在,四人幫已被剷除了,凡事向前看。」
田圻暢被平反了,境況好了許多,但還是小心翼翼,不敢挺起胸膛作人。怕有一天一覺醒來,階級鬥爭捲土重來。華國鋒推行的是「兩個凡是」路線: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要始終不渝地遵守。當時鄧小平剛剛被批准出來工作,改革勢力還沒形成,只能夾着尾巴做事,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基本方針還沒被根本否定,新舊勢力在較量,前景撲朔迷離。
田圻暢經人介紹認識了前妻,是遼寧人,工作單位原本也在鄭州,但在毛澤東備戰備荒爲人民的指示下,工廠遷到離鄭州300公里外的河南魯山縣,那是山區窮鄉僻壤,被稱作「小三線」,生活條件很差。在文革期間,想練就紅心就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三線」就是最艱苦地方的代稱,有大小之分。「大三線」是指雲南、貴州和四川,「小三線」是指其它各省偏遠的地方,主要爲軍工建設,準備和蘇修、美帝打仗。
田圻暢除了出身不好,各方面條件都比對方好得多。但在接觸中還是不敢告知父親在臺灣,就說爸爸已經死了;只有善意的欺騙才能獲取芳心,以免節外生枝。見了三次面,半年後結婚了,洞房花燭夜是拿到結婚證書才能合法住進單身宿舍。但婚後一開始就兩地分居。1977年10月15日,生下一個男孩,經多方奔走,才調回鄭州一家三口團聚。爲表示對父親的思念之情,想給兒子起名「思灣」,但又怕哪天運動一來又成反革命,「思念臺灣」豈不成了一大罪狀,不但害了自己,還害了兒子,還是改叫「曉灣」吧。
田圻暢和前妻的婚姻是在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產物,沒有經過充分了解,感情基礎更談不上。想來又是人生的一大不幸,也是女方的不幸。大概,又註定了曉灣的不幸。
1978年底,復出兩年的鄧小平在黨內取代了華國鋒,這是大陸社會發展的轉捩點。鄧小平公開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徹底否定了階級鬥爭爲綱的路線,毛澤東從神壇下來了,還原人的本來面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等一系列政策出臺,預示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始。
在對臺政策上,鄧小平也做了大調整,採取務實態度,不再提解放臺灣,而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提出「三通」,首先要骨肉團圓,幾十年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階級敵人即刻成爲了一家人。
命運將隨臺灣改變
1978年12月31日,北京中央電視臺播放臺灣風光紀錄片。田圻暢是在朋友家看的,簡直不敢相信臺北寬闊的街道,繁榮的市容,新興的工業區,現代化的港口,美麗的日月潭,人們穿着整潔漂亮的衣服……。想起偷聽臺灣廣播的事,再看了這個紀錄片,感慨之餘,敏銳地感到命運將隨着對臺灣問題的改變而改變。這一夜,田圻暢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也就是1979年元旦,北京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