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隨筆-臺灣還有其他選擇嗎
近1個月來,亞太地區成爲全球注視的焦點,先是中共十九大隆重召開,接着川普訪問中、日、韓,日前APEC又在越南風光登場。遺憾的是,在大小會議的議程上,臺灣問題似乎乏人聞問,兩岸關係繼續深陷僵局,遠眺海峽上空依舊烏雲蔽日,使臺灣的未來看上去充滿模糊與不確定性。主要原因在於臺灣的命運無法完全操之在我,而系受到中、美、日等強國的牽制。另外,國內社會意識形態嚴重分歧,全民缺乏共識,也是造成「集體迷茫感」的重要因素。
眼下襬在2300萬臺灣人民面前的有三條路可供選擇。第一是遵守憲法精神,走向兩岸融合、國家統一的途徑。早期的國民黨矢志反共復國,堅持「漢賊不兩立」,主張「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即便到了有心「偏安江左」的李登輝、馬英九執政時期,大陸政策仍未完全逸出統一國策的範疇,所謂「一中各表」,只是把政治現實合理化的權宜說法,具有階段性的意義。
第二條路,傾向於臺灣獨立建國。主事者雖知其不容於法理人情,更須冒着觸怒全中國人民之大不韙,但眼看兩岸分隔益久,臺灣社會在老成凋謝、世代翻轉之下主體意識甚囂塵上,乃趁着民進黨再度執政的機會,加力擴張版圖,不過在策略上先採取較柔性的「文化臺獨」以挑動反中情緒,去除中華文化餘韻,等待立憲建國的時機到來。
第三條路則是維持現狀,介於統獨間的中庸之道。此一選項在歷屆民調中一直佔據多數,可能是支持者自覺統、獨俱非一蹴可幾,且兩岸既已化敵爲友,民間交流順暢,不如索性與對岸保持以禮相待、和平相處的狀態。尤其對泛藍羣衆而言,過去不容於臺獨人士的中華民國國號、國旗、國歌已被普遍接受,失落久矣的國家認同感獲得了滿足,再考量到現實條件的限制,實無必要立即挑戰變動較大、成效難料的統一選項。
以上3種立場各具理想性,也在臺灣擁有特定支持羣衆,然而,無論走上哪條路,都必須顧慮到對岸的態度,絕非自家人說了就算。對北京而言,第一條路是唯一選擇,蓋國土統一是不可更張的終極目標,也因此必須盡全力堵絕第二條臺獨之路;至於維持現狀,由於在臺灣普獲支持,曾爲兩岸和平發展不成文的共同基礎,而被寄以厚望,可惜每逢民進黨當家,都淪爲民共冷戰的祭品。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高層十分擔心兩岸長期維持現狀會坐實永久分裂或臺灣獨立,使得統一大業落空;可是在兩岸關係跌宕起伏、乍暖還寒、始終無法塵埃落定的狀態下,中華民國能夠保住在臺灣的合法地位,是否更勝於做個身分不明的「國際孤兒」,以致變身爲Republic of Taiwan呢?中南海的領導們恐怕應審慎思考。
易言之,若北京急於「反獨促統」而否定兩岸暫維現狀,一味限縮R.O.C.的空間,則臺獨團體見獵心喜,很可能跟着落井下石,讓中華民國徹底消失。其結果是,原本贊成維持現狀的多數臺灣人,在無奈之餘只好向臺灣主體論傾斜;而「臺灣」2字也將從地理名詞實質轉化爲國家名稱。果如此,中共不啻做了臺獨運動的推手,屆時,兩岸間除了走向戰爭一途外,還能選擇哪一條路?
(作者爲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