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隨筆:趙怡》政治人物典型不再
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位於桃園市兩蔣文化園區內的紀念雕塑公園目前已有200多個銅像,日後會以是否破損堪用爲前提進行審查,持續收容各界移除的兩蔣銅像。中央社記者吳睿騏桃園攝 106年12月7日
最近執政高層首長們言行欠妥,引起不少議論。其實,時下的政治人物失言喪德、有辱官箴的事例所在多有,每每觸發我們對早期政壇前輩的懷思,茲舉數例如後。
記得是在1976年暑期,我參加海外留學生訪問團,回臺參觀十大建設。預定第1站先到經濟部,惟事先接到消息,部長孫運璿大病初癒,醫生建議留院休養,可能無法出席。不料是日抵達現場時,一眼便看到面帶病容的孫部長站在大門口迎接訪客,隨後並親自主持簡報。由於報告十分冗長,有人建議縮短內容,並請部長坐着講解。孫運璿當即迴應:「聽說在座的訪客都曾在海外參與反共愛國運動,所以我要站着報告來表達我對各位的尊重和感謝。至於簡報必須完整,用意是讓大家能充分了解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況,也好在回到就學地後,爲中華民國政府多做一點宣傳。」2年後,孫氏奉命組閣,不幸在行政院長任內中風成疾而退隱幕後,令人扼腕。
1980年代先後出掌國民黨海工會以及僑委會的曾廣順,爲人溫文正直,一絲不茍,被譽爲公務人員之典範。某年,美國地區的工作會議在內華達州境內的太浩湖景區舉行,基於該處旅店普遍設有賭場,曾先生乃在安排居處時刻意迴避之。有一天,大夥步行路過一家賭場,就慫恿他進去「瞄一眼」也無妨,他卻堅持過門不入,並委婉地解釋說:「時代的確在改變,但我既然選擇從事公務,一生奉行的原則還是不要棄守吧!」曾廣順從基層一直做到部會首長,20年前過世時,身後極爲蕭條,幾位老部屬還曾私下募款助其家屬。
1989年我在電視臺主持晨間節目,某次在時事評論中提到「雖然臺灣錢淹腳目,卻並未提升整體社會的文化素養,反而在物慾橫流下風氣敗壞、法治不彰」等語句。幾天之後,時任總統府資政的李國鼎居然在電視臺總經理陪同下指名來見我。他對我的指陳表示同感,更嚴肅地向我說明:「當初政府全心發展經濟、推展外貿,以致嚴重壓縮了文教建設的空間,因此今天世風日下,我自認爲應該負相當責任。」李資政晚年結合同道發起「第六倫」運動,戮力於推動人與人的「羣我關係」,深盼能對臺灣社會有所彌補。
以上3位先生的事功,國人有目共睹,我更以有幸親炙前輩們公忠體國的風骨而深感自豪。1988年蔣經國辭世,固然代表着威權體制的終結和民主政治的開端,然而,這30年來活躍於政治舞臺的碩彥之士,能留下亮麗身影而長存我心者直如鳳毛麟角。
政治人物昔勝於今的原因之一,應在於時空環境不同。兩蔣時期,黨國實爲一體,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凡屬才能出衆者多有機會受到拔擢,省掉不少黨同伐異的耗損;其次,政府遷臺初期,外有共軍來犯、國際孤立之憂,內有府庫空虛、民生凋敝之患,朝野上下莫不同心協力爲臺灣的生存發展而奉獻自我,垂拱於朝的黨國大老焉能心存一己之私?
此刻,「轉型正義」的狂潮正在全盤否定歷史的真相與價值,但那羣曾經奮力創造臺灣奇蹟的人物典型,仍將在這片土地上受到恆久的懷念。
(作者爲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