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孫立人增援塔山,東野司令員再度緊張,毛主席急電:戰力不強

1948年10月5日清晨,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車隊,風塵僕僕開進了牤牛屯,從阜新火車站趕到錦州遠郊,首長們整整顛簸了一夜,剛剛準備休息會,不料機要參謀送來的一封急電,頓時讓“林羅劉”睡意全無,西柏坡的電文裡赫然寫道:“敵人正在海運孫立人的第31軍向葫蘆島登陸”!

(101劇照)

兩天之前,前指專列停靠在雙遼(舊稱鄭家屯)車站時,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第二局的監聽人員,曾經截獲了敵人即將增兵塔山的情報,所謂的”東進兵團“從最初7個師的兵力,突然增加到11個師!

這四個師分別是:從煙臺調來的第39軍兩個師、從華北調來的第21師和獨立第95師,皆爲建制和戰力相對完整的中央軍精銳,從而使塔山防線壓力驟增,而一旦塔山失守,我攻錦大軍極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野戰軍司令員“101”接到情報後,戰役決心一度出現動搖,甚至給軍委發去建議電,準備掉頭重新去打長春,後在羅政委的苦勸下,堅定決心並補發了一封電報,算是亡羊補牢。

後一電還根據敵情變化,彙報了最新調整過的兵力部署,第一封電文,讓毛主席雷霆大怒,連夜親擬長電進行批評,想必“林羅劉”接電必然是一身冷汗。

第二封電文到,毛主席轉怒爲喜,完全批准了新的作戰方案。也就是說,在10月4日當天,西柏坡先後有兩封長電,緊急發往了東野司令部,爲什麼10月5日要再發急電呢?

因爲孫立人訓練的部隊來援,確實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是我方高層,剛剛獲取的重要情報!

(102劇照)

一、拼湊東進兵團真心不容易

東北野戰軍主力在遼瀋戰場完成展開後,南京當局當然判斷得出,我軍是要“關門打狗”奪取錦州,蔣校長在幕僚的建議下,早在9月底就已經制定了方案:範漢傑死守待援,同時以有力兵團,東西對進馳援錦州。

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從瀋陽出動,戰鬥序列包括第九兵團和“東北剿總”的全部機動部隊;而侯鏡如的“東進兵團”,除原在錦西的闕漢騫第54軍外(附新六軍一個師),主要靠從“華北剿總”抽調部隊組建。

爲了抽兵增援,蔣校長親自出馬飛到北平,當面命令傅作義至少派出三個軍,交由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統一指揮,以保證“東進兵團”有充足的攻擊能力。然而傅總司令對於增援東北,既沒有信心也沒有熱情,各種打太極。

(傅作義)

蔣校長還商調傅部最精銳的35軍出關,傅作義更是各種藉口,總之一番交涉下來,傅總司令只肯調撥駐塘沽的第62軍(三個師)、駐唐山的第92軍的第21師、華北剿總直轄的獨立第95師,反正都不是綏遠系部隊,願意送死就去。

“東進兵團”攏共這才湊出來9個師,兵力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蔣校長一番蒐羅後,急電駐山東煙臺的第39軍(二個師)海運葫蘆島,考慮到東北野戰軍在塔山的兵力不低於8個師,侯鏡如等人請求繼續增加兵力。

可傅作義不肯再給一兵一卒,其他華東、華中、西北戰場上,更是捉襟見肘調不出哪怕一個軍來,蔣校長急得團團轉,恰左右提醒說:孫立人已經在臺島訓練出一批新軍,何不調其海運來援?

(侯鏡如和羅奇)

從臺島運兵談何容易?簡直是用遠水來救近火,而且蔣系海軍噸位有限,從煙臺運兩個師已經很吃力了,不過蔣校長深知錦州之戰性命攸關,萬般無奈之下,還是給駐鳳山的孫立人下達了命令:着第31軍主力火速海運葫蘆島!

南京的軍事中樞機關,早已被地下黨滲透成了篩子,孫立人這邊剛剛收到命令,相關情報那邊已擺在了西柏坡的案頭,鑑於“101”之前的臨陣動搖,如此重大的敵情變化,軍委還是必須儘快通報,同時加以安慰:

“該軍如全部北運,則是兩個師,每師三個旅,全部美械新兵,雖已訓練一個長時間,但無作戰經驗,戰力不強,估計十天內難於到達。你們不應被此項消息所擾亂,而動搖你們的決心。惟須儘可能縮短準備時間,早日開始攻擊”。

二、孫立人新軍戰力其實較強

“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孫立人,1947年8月黯然離開黑土地,主要是不容於黃埔嫡系,旋調往南京擔任陸軍副總司令,其實職級蠻高,只不過失去了兵權,常年征戰沙場的孫立人,冷丁坐進辦公室實在無聊。

蔣校長說“你打仗不太行,練兵還可以的”,不久加委兼任陸軍總部“訓練部司令”,安排孫立人去臺島編練新軍,是年11月,孫立人帶着從新一軍調來的400多老部下,以及招募的數千名新兵,赴臺整訓。

孫立人設訓練基地於鳳山,首批實施編練的部隊,以青年軍第201師、第204師和第205師爲基幹。解放戰爭初期,青年軍各師主要用於城市警備,並未投入野戰戰場,實戰經驗較少,戰鬥力一般。

(範漢傑)

孫立人以新兵補齊了各師建制,隨即進行嚴格的訓練,青年軍本就裝備精良思想頑固,再經過系統性的戰訓,戰鬥力明顯增強,至1948年4月,前述三個師合編爲第31軍共3萬餘人,以黃埔三期的廖慷爲中將軍長。

廖慷是杜聿明系統的鐵桿嫡系,參加過遠征軍,曾任邱清泉第五軍所屬的第45師師長,可見蔣校長對孫立人是既用且防,絕不賦予軍權。理論上說,第31軍的整訓怎麼也得一年時間,暫不合適投放戰場。

可是大陸各個戰場都告急,只能先拿來用了,孫立人10月初接到調兵命令後,當然不太情願,可廖慷那是黃埔嫡系,根本攔不住的,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確定:軍部率204師、205師馳援大陸,第201師留守。

(杜聿明)

第31軍主力奉命來援的消息,東野司令部也能獲得情報,如果孫立人編練的新軍及時到達葫蘆島,塔山防線將經受更嚴峻的考驗,保不齊還會影響“101”的排兵佈陣,西柏坡的敵情通報顯然有“淡化”的色彩。

事實上,情報也不完全準確,第31軍的編制是每師轄三團,而非電文中的“每師轄三旅”;各師也不都是“美械新兵”,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青年軍的老兵,因爲該軍所屬的三個師,之前均未遭過毀滅性打擊。

更不是“戰力不強”,比如一年後的金門戰役,留守的第201師曾派出第601團、第602團,共7000餘人緊急登陸大金門島,在坦克的加持下,給三野攻擊部隊造成慘重損失,遂有金門之殤,這是必須客觀承認的。

三、塔山防線總算有驚無險

不過對第31軍的大概登陸時間,西柏坡的判斷還是精準的:“估計十天內難於到達”!真實情況是,由於部隊集結和調派艦船都需時間,加之一如既往的拖沓,第31軍主力起錨時,已是1948年10月13日了。

廖慷率軍部和兩個師,還在大海上飄着的時間段,東北野戰軍已經勝利攻克錦州,“東進兵團”對塔山的攻擊早泄了氣,正盤算着如何逃離東北,此時第31軍再登陸葫蘆島港,完全失去了意義,又不是去奔喪。

也就是說,孫立人匆忙訓練出來的這個軍,確實未影響到東野的攻錦作戰,不過前來增援的消息,倒是讓東野首長緊張了幾天,塔山當時廝殺慘烈,如果第31軍也加入戰團,“101”怕是真的要動用總預備隊了!

“林羅劉”對塔山阻擊戰格外重視,其中不乏對孫立人新軍的警惕,“101”要求四縱“絕對反對遊擊習氣,必須死打硬拼”!同時派去了野司作戰處長蘇靜,這倒不是什麼“監軍”,而是當面交代總部意圖,隨時掌握情況變化。

羅政委在蘇靜臨行前特別囑咐:“告訴他們這個仗要打好,有什麼情況可以及時和我們聯繫”,言外之意,塔山戰況或者敵情有重大變化時,蘇靜必須起到野司和縱司之間的橋樑作用,說明對海運而來的第31軍,還是防着一手的!

戰前哪一方都沒有料到,強大的東野攻城集團,僅用29個小時即解放錦州,提前爭取到戰略上的主動,至10月17日,塔山防線其實無關緊要了:東進兵團如敢“再進”,必將被東野30萬大軍徹底粉碎!

(103劇照)

不過第31軍既然來都來了,當然不能再放回去,根據蔣校長的最新命令,廖慷率軍部及205師在塘沽登陸,旋調往北平納入李文兵團序列,成爲中央軍在傅作義眼皮底下的楔子;第204師則登陸青島,轉隸第十一綏靖區。

這位廖軍長挺有意思,雖沒有機會在塔山與東野交手,然而進駐北平不到倆月時間,就被入關的東野大軍團團包圍,終於見識到“狗皮帽子”的厲害。傅作義宣佈和平改編之際,廖慷也沒有搗亂,乖乖地簽了字。

北平和平解放前,第31軍和205師的團以上軍官,乘飛機逃往南京,廖慷選擇留了下來,結果不久又變了卦,擔心個人前途無測,後出走香港轉往馬來西亞謀生,1977年赴臺,86歲終老臺北。

尾聲:

廖慷算是比較識相的,第205師卻仍然很頑固,出城和改編期間不斷搞事情,成爲東野的重點修理對象,改編時的番號是“東北野戰軍獨立第62師”,部隊後被遣散。

至於第204師,則在青島解放之前,隨劉安祺兵團成建制逃脫,我們那時沒有海軍,確實也截不住。總之第31軍的兩個師,匆忙趕來大陸沒起任何作用,一個陷入重圍一個原路返回,主打一個折騰。

1948年10月20日,蘇靜返回牤牛屯覆命,首長們高興地說:“沒有想到他們打得這樣好,打的是政治仗啊!打錦州的部隊也都打得好,打得很堅決,勝利是出乎意料的啊”!最後四個字,信息量其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