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鑑·德國】記者觀察:德國空中出租車先驅企業爲何“折翼”
記者觀察:德國空中出租車先驅企業爲何“折翼”
李函林
德國“空中出租車先驅”沃洛科普特公司近日申請破產,引發廣泛關注。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技術企業曾憑藉多項創新技術吸引國際資本青睞,成爲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領域備受矚目的“獨角獸”。然而,沃洛科普特沒能走完商業化路程的“最後一公里”,凸顯了eVTOL行業在技術成熟度、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模式探索上的短板,爲全球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值得思考的案例。
【商業化止步】
空中出租車是可以像直升機一樣垂直起降的空中交通工具,但它區別於普通直升機的優勢是使用電力而非燃油,可減少碳排放,同時具備無需跑道、低噪音、低成本等特徵以及可提供近似“到門接送服務”的便利性,被設想爲未來可替代私人汽車的交通方式,尤其適用於交通擁堵嚴重的大都市。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與羅蘭貝格諮詢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以漢堡火車總站到芬克威爾德空中客車工廠的路線爲例,如果搭乘空中出租車,飛行距離僅12公里,耗時11分鐘,而搭乘汽車需行駛23公里,耗時40分鐘。空中出租車在效率上具備顯著優勢,成本上則反過來:兩人座“空中出租車”的費用介於175至350歐元之間,而同程道路旅行費用約爲54歐元。
自2011年成立以來,沃洛科普特公司憑藉技術創新與雄心勃勃的商業願景,吸引了多家大型跨國企業投資,融資金額累計超過6億美元。公司先前在多國完成載人飛行測試,還計劃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推出空中出租車服務。然而,它沒能及時獲得歐洲航空安全局適航認證,至今未獲商業運營許可,最終導致項目流產,資金鍊斷裂。
沃洛科普特公司表示,公司已進入市場化最後階段,但因財務困境無法維持運營。儘管多輪融資支持了技術開發和試運營,但仍未找到可持續解決方案,目前正與投資者洽談重組方案。
在eVTOL領域,沃洛科普特公司的困境並非個案。創立於2015年的德國企業利利厄姆公司亦因資金鍊斷裂於2024年底破產。兩家曾被視爲行業先驅的企業相繼倒下,暴露出歐洲低空經濟產業在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重重障礙。
【缺乏政策、資金支持】
德國聯邦數字化和交通部長福爾克·維辛2024年12月發佈了“先進空中交通”發展路線圖,爲德國空中出租車、無人機等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指導。按照該路線圖,德國在2026年前爲空中出租車提供測試路線,2028年指定有限運行區域,隨後逐步擴充,直至2032年在全國範圍內鋪開。然而,沃洛科普特和利利厄姆這兩家行業領軍企業並未獲得任何政府援助或資金支持。
德國無人機協會負責人格拉爾德·維塞爾多次強調,德國航空領域缺乏政策支持可能引發嚴重後果。他警告,政府若不採取行動,德國或將重蹈在太陽能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失去競爭優勢的覆轍。
沃洛科普特公司首席執行官迪爾克·赫克表示,公司在技術、飛行測試和認證方面的成果處於行業前沿,目前資金短缺問題是其發展主要障礙。“在如此技術複雜且資本密集的行業,國家支持至關重要。”
這種言論再次引發關於德國政府是否有效扶持初創企業的討論。一直有批評者指出,德國創業環境亟待改善。
空中出租車作爲一種新型交通工具,儘管具備市場潛力,但其高昂成本與基礎設施需求使其短期內難以普及。此外,歐洲的監管體系複雜,尤其在適航認證方面審批週期冗長,導致企業面臨資金和時間壓力。沃洛科普特錯失巴黎奧運會這一上市窗口,正是這種遲緩流程的直接體現。
沃洛科普特公司的破產重組揭示了歐洲低空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儘管德國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但政策支持和融資渠道不足嚴重製約了行業發展。對歐洲新創企業來說,歐洲整體在研發資金、市場推廣和基礎設施建設上過於“謹慎”,常使企業難以抓住商業化機遇。
【“快飛”前先要“站穩”】
專家認爲,低空經濟的未來仍具潛力,但要實現規模化發展,必須在政策、資金與市場之間建立更高效的支持體系。否則,歐洲企業可能將繼續在全球競爭中落後。
美國依託軍民融合模式推動產業發展,政府爲企業提供研發訂單並支持組建產業聯盟,爲行業注入長期信心。例如,美國eVTOL企業喬比航空和阿徹航空分別獲得日本豐田汽車和美國聯合航空大筆投資,簽署大額訂單。儘管這兩家公司同樣面臨虧損,但其商業化進程顯著領先於歐洲同行。
低空經濟是全球交通出行變革的重要方向,但沃洛科普特的破產爲全球eVTOL行業發展提供了警示案例:僅靠技術不足以保障成功,資金鍊管理、政策扶持和商業模式選擇同樣是決定其未來市場競爭地位的關鍵。(完)(新華社專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華社駐柏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