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官媒贊餘 江河深處有兩岸未來

詩人余光中回到家鄉福建泉州,欣然爲學子簽名留念。(中新社資料照片

「詩人溘然長逝於海島長江黃河若有知,應會爲他歌一曲。」余光中辭世,相較於臺灣正反兩極評價爭議大陸多着重余光中的〈鄉愁〉串起兩岸的歷史情感,《人民日報》近日也刊文指余光中的江河深處,「有歷史的兩岸,更有兩岸未來」。

《人民日報》評論指余光中一生曲折,既是浪跡天涯的遊子,跨越歷史的海峽,也曾在文學江湖出遊,早年參與了臺灣的詩歌論戰、鄉土文學論戰;而他早年的作品也曾被認爲遠離現實高度西化,連他自己也反省「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餘波,便是泰晤士河水。所釀也無非1842年的葡萄酒。」

然而,詩人的軌跡,在陸方看來終究經過歷史的發酵,最終變成了「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江南的杏花村,借問酒家何處,何處有我的母親。」回到了兩岸共同的文化之根,如余光中筆下「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藍墨水的上游是汩羅江」,並認爲「沒有餘光中,會有王鼎鈞的《關山奪路》嗎?會激發齊邦媛寫下《巨流河》嗎?余光中,對於一箇中國的敘事,是一束強光。」

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等解讀,余光中的鄉愁並非地域的鄉愁,而是文化的鄉愁,且在文學成就之外,余光中長期關注的文言文議題,更見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捍衛。作家楊渡也指余光中一直很關心年輕人語文教育,他自己從傳統文化中學音律美感,很擔心年輕人少了美感的薰陶

《人民日報》評論,余光中的江河深處,有兩岸的未來。在臺灣因12年國教課綱引發爭議,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委員欲將文言文選文由20篇降爲10篇之際,余光中鄭重地在「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聲明上聯署。「60多年來他鄉音無改,爲守護共同的文化之根,他戰鬥到最後一刻。」報評也指出,「守護共同的根脈,讓遊子歸來,讓詩人還鄉,我輩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