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搶香灰搞文創,開展「靈力經濟」
▲與之前的宗教文創商品所不同的是,香灰具備的是《易經》上「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雙重意義。(圖/取自pixabay)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
宮廟裡的香灰能做什麼?丟了可惜,看清信仰的本質之後,根本上就是一種靈力資源,可以按斤秤兩算價錢!
文創商品要有「形而上」的意義 2014年我寫了《拜拜經濟學》後,這兩年,我轉到一家科技大學的文創系教課,我發現宗教文創這個產業對很多人而言是相對陌生的。我也鼓勵學生關注一下這個產業,或許,畢業後從事的文創工作,宗教文創也許更容易立足,更容易獲利。
在過去,廢棄物再生的產值,大抵上低於原物料,但經過文創再生後,賦予某種「形而上」的意義後,價值基本上高於一般商品。或者,更貼切的說,消費者願付的代價,基本上就是那條心目中不可測的需求線,如此一來,這種商品的市場,消費者根本毫無「消費者剩餘」可言,經濟學稱之爲「一級價格歧視」(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何以這樣說呢?譬如說,臺鐵的廢棄鐵軌,當成廢鐵賣,就是一公斤不到新臺幣10元,但是切成文創商品包裝後,賦予意義的「鐵不出軌」,這一小塊愛情文鎮就是990元,這就是文創的產值。
▲宗教信仰靈力經濟無所不在,只要能夠將之「具像化」與「聚合化」,就能夠發展出有別於其它文創商品所沒有的特色。(圖/記者李毓康攝)
宗教文創要有「形而上」靈力經濟
我注意到宗教文創這個產業,除了大家熟悉的Q版神明公仔外,另有形形色色的各種宗教文創商品。文創商品所賦予的宗教信仰意義,大部分迎合年輕族羣,少部分結合了靈力經濟,而更少的是「廢物利用」。
宗教文創商品除了迎合流行趨勢外,在商業行銷上發展到最極致,就是利用靈力經濟所帶來的文化經濟產值。手上拿個神明公仔,也許並沒有賦予靈力的價值,這叫做流行經濟;金融支付往宗教信仰靠攏,圖的也是宗教捐獻這個很難統計的市場大餅,賺取支付手續費罷了。這些,都只是沾到靈力經濟的邊,還搆不到靈力經濟的本質。
靈力經濟要「具像化」與「聚合化」
幾年前,我在學校上課時分享學生我的看法,宗教信仰靈力經濟無所不在,只要能夠將之「具像化」與「聚合化」,就能夠發展出有別於其它文創商品所沒有的特色。如果臺鐵的廢棄鐵軌可以變成「鐵不出軌」,宮廟裡的廢棄物,就有可能出現「形而上」的價格。
我舉《易經‧繫辭上傳》一段話爲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臺鐵的廢棄鐵軌文創商品「鐵不出軌」,所賦予的愛情意涵就是「形而上」,而鐵軌商品就是「形而下」。因此,能夠把宮廟裡最棘手的「香灰」變成商品,同樣亦符合這樣的推論。
▲宮廟裡的香灰能做什麼?丟了可惜,看清信仰的本質之後,根本上就是一種靈力資源,可以按斤秤兩算價錢!(圖/記者李毓康攝)
宮廟的執事人員必須定期清理香爐的香灰,稱之爲「清香爐」或「勻香爐」,完成這個程序後,香灰就定期變成廢棄物。但換個角度想,香灰畢竟是宮廟燃香後的產物,必然也具有某種靈力效果,如賦予神力的庇佑,把這層觀念想通,自然而然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宗教文創商品的創意產生,而與之前的宗教文創商品所不同的是,香灰具備的是《易經》上「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雙重意義。
接下來,大型宮廟也不必去煩憂,「清香爐」後的香灰該何去何從?混在枕頭裡就可以高枕無憂—「有睡有保庇」;放在紡織原料裡抽紗變成衣服就是—「有穿有保庇」;年底了,家家戶戶都在大掃除,放在清掃工具裡賦予除塵與淨宅的意義—「有清有保庇」,前幾天,我真的發現某個品牌的清掃工具,塑膠桶裡的成分,竟然就是某間宮廟的香灰!
學好經濟學,搞懂人類的選擇行爲,就容易瞭解信徒的信仰行爲。我的讀者開始戲稱,下一個我的職業,「經濟神棍」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2020臺灣的經濟情勢,是喜還是憂?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