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胃口是體內溼氣重!醫曝最佳排溼法

臺灣氣候潮溼悶熱,加上多日下雨後,溼氣更重。(圖/pixabay)

臺灣氣候潮溼悶熱,加上多日下雨後,溼氣更重。中醫師個人如何排溼?

以中醫觀點,「溼」是致病因素,環境中的溼以及體內的溼排不出去,就會影響全身現代人經常吹冷氣、飲食多冰冷、油炸或重口味飲食習慣,容易損傷脾胃,加重身體內溼狀況,「溼的問題國人很常見」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

溼的狀況遍及全身。譬如有些人會感覺身體、四肢很沉重,或出現頭暈頭痛胃口差、消化不良、排便不順、大便黏膩、私密處搔癢或分泌物較多。而且,溼會阻礙氣血循環,引發疼痛或慢性發炎,像這次引發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COVID-19,一稱武漢肺炎),會出現腸胃不適、味覺改變、發燒等狀況,因此被中醫歸爲溼邪作祟。

中醫處理溼的方法,首重調理脾胃。羅佩琳解釋,中藥材依照祛溼的強度排列,可分爲以下4種:

·利溼:祛溼效果強,類似利尿劑,可直接排除身體多餘水分。但缺點是可能除去太多水份,易造成身體損耗,例如中藥車前子

·滲溼:祛溼效果次之,可讓身體的水分慢慢流出,如中藥茯苓薏仁玉米鬚

·化溼:祛溼效果比滲溼再差一點,類似用嘴巴吹乾水分,芳香類中藥如藿香佩蘭多屬這類。吃咖哩食療,也較偏向化溼作用,可以短暫緩解溼的狀況。

·燥溼:祛溼效果最弱,類似乾燥劑或吸溼石,可以溫和地把溼氣化解掉,如中藥蒼朮白朮

在臺灣,溼的問題,一年四季都有,中醫師個人如何排溼?平常就要適度流汗

中醫師羅珮琳平時會喝點生薑玉米鬚茶,幫助排溼。(圖片來源:中醫師羅珮琳Facebook)

羅珮琳平時會做運動、泡澡及喝溫開水,協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溼。「發汗運動是最好的排溼法,」她說,平常會利用快走、或走滑步機,動出一身汗;運動完會泡澡,水的高度約蓋過肩膀,通常會泡20分鐘,讓身體出汗。另外,生冷及冰涼食物會損傷脾胃,她平常多飲用溫水,儘量少碰冰冷食物,「1年吃冰的東西可能1、2次而已,」她說,即使夏天天氣熱也會喝溫水,或飲料加冰,避免身體溼氣過重;有時也喝點生薑玉米鬚茶,幫助排溼。

建議,平常可吃些四神湯補養脾胃,四神湯的山藥芡實、茯苓、蓮子健脾胃利溼,很適合體弱、勞累、消化不良,或沒胃口的老人小孩做爲日常調養。

生薑玉米鬚茶。(圖片來源:陳德信

生薑玉米鬚茶(1人份

材料:玉米鬚1錢、生薑連皮3片、水300cc

功能:玉米鬚利尿涼血;生薑促進消化、健胃健脾

做法:玉米鬚、生薑泡熱開水10分鐘即可

建議1日可飲用30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