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激化對撞 兩岸媒體應自省
臺灣政局劇變導致兩岸官方管道中斷,也殃及民間友好。面對彼此敵視且蠢蠢欲動的民粹情緒,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中國時報》、《旺報》等臺灣主流媒體更連續發文示警。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與親綠媒體的煽風點火當然要爲兩岸民粹對撞負主要責任,但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一些大陸媒體也應當自省。
近日,大陸中央電視臺旗下微信公衆號「直通臺灣」發表了一篇討論現階段大陸媒體應該在兩岸間發揮怎樣作用的文章。針對一些大陸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大對臺灣網路上極端「反中仇陸」言行報導的做法,文章嚴厲警告這些媒體正在重複自己曾經所不齒的撕裂兩岸民衆感情的綠媒行爲。作者最後大聲疾呼,大陸媒體絕不能讓「洪素珠們」佔據版面,不能允許「洪素珠式」的語言主導輿論,「兩岸駛往和平彼岸的小船,不能因爲激進言論興風作浪而說翻就翻」。
在兩岸關係氣氛不佳的當下,大陸官方新媒體能刊發自我警醒的文章,相當難能可貴。一段時間以來,大陸媒體的涉臺報導確實存在一些不良傾向,愈演愈烈。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迎合市場需求、滿足政治正確的雙重壓力(誘惑)下,越來越喜歡突出兩岸關係中的負能量。
這種扭曲的輿論導向的集中表現主要有二:一是「積極」擴散臺灣民間的個別極端言論,二是消極對待「反『臺獨』,不反臺灣」的政策底線。雖然國臺辦發言人明確否認大陸民間存在反臺情緒,但在一些大陸媒體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下,「反中」與「反臺」交替刺激,形成惡性循環。
前者可以震驚兩岸的陸客團火燒車慘劇爲例。一些大陸媒體對臺灣輿論普遍的悲痛與哀悼視而不見,卻熱衷於報導「426」、「支那豬」、「報應」等極少數臺灣網友喪心病狂的仇陸言論。加上此前跟風炒作臺灣某民間團體炮製的反陸客廣告,幾乎在大陸釀成「輿情災難」。還有的大陸媒體道聽塗說,斥責事故現場的臺灣人見死不救,與事實不符。
甚至連上個月有臺灣網友要求大陸交颱風稅,否則將臺灣移向日本的玩笑話,也引起了一些大陸媒體的強烈興趣。這些媒體在獵奇之餘不忘作憤慨狀,「臺灣民衆得寸進尺,竟然想以此爲由向大陸收費」。
後者可以今年4月肯亞將臺籍詐騙嫌犯遣返大陸一事爲例。一些大陸媒體無視臺灣主流民意同樣痛恨詐騙,不區分當局和民間,被綠媒牽着鼻子走,情緒激動,不惜將臺灣一鍋端了。從〈臺灣最美的風景是騙人〉、〈臺灣,請你給自己留點臉〉、〈臺灣海峽雖大,卻不一定夠你洗臉〉等標題堂而皇之地現身大陸媒體中可見一斑。如此以偏概全的粗暴做法不僅讓大部分臺灣同胞無辜躺槍,且正中挑撥離間者的下懷,堪稱親者痛、仇者快。教訓不可不謂深刻。
毋庸諱言,兩岸關係正處於困難時期,涉臺輿論也極其複雜。但越是困難複雜,越是要保持理性冷靜。在這方面,兩岸的媒體負有特殊的社會責任。希望大陸媒體能自覺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既要與「臺獨」等錯誤言行作鬥爭,也要積極傳播「兩岸一家親」的正能量,爲兩岸關係早日撥亂反正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