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丨逐夢的惠州:一座廣東經濟第五城人才引與留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實習生楊柳 惠州報道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千多年前,大文豪蘇東坡來到惠州,爲其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這座城市人才濟濟,英豪輩出。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澎湃浪潮,惠州掀起工業化初期的時代大潮,城市化進程按下加速鍵,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涌入惠州。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23年,惠州常住人口從231.2萬人增長到了607.3萬人。

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紮根惠州,讓惠州從改革開放前的農業地區,演變爲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和廣東經濟第五城、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在城市不斷飛躍的背後,也代表着其對各領域人才的渴望持續強化。

11月11日,惠州市第三屆人才周正式啓動,面向全球推介惠州、招攬人才。“在惠州這片熱土上,一定會有一批世界級一流企業誕生。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來惠州工作、創業,這裡有湖有海有未來。”億緯鋰能副總裁黃國民在啓動儀式上這樣推介惠州。

從過去“90年代看惠州”到如今打好人才引育“組合牌”,幾十年來,惠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集聚這裡,他們與這座城市的雙向奔赴,也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惠州的發展歷程,從“三來一補”到電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羣,惠州40餘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歷史,就是一部產業工人的追夢史。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世紀90年代。在“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口號下,大批青年人從大江南北來到惠州打拼,辛勤付出,也和這座城市共生。在時代大潮下,個體的命運和城市的發展緊密相聯,一同發生着轉動和蛻變。

1993年,前身爲TCL旗下公司的羅格朗智能電氣(惠州)有限公司成立。十二年後,現任UI研發副經理陳邦波從技術院校畢業便一路輾轉南下,來到羅格朗智能電氣的項目部。

陳邦波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回憶,早期,他主要參與換氣扇、插座、智能電工等產品的結構優化,隨着公司注重研發設計,他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長爲工程師、研發主任,直至現在研發副經理。

時間來到2010年,惠州的經濟增速一度達到13.1%。彼時,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以外向型經濟爲主的廣東遭受巨大沖擊,但惠州卻在大項目的託底下,發展迎來“第二個春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惠州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現在很多知名的企業高管和高級人才,都在這個時期相遇於惠州。惠州開始緊扣產業鏈佈局人才鏈,集聚與產業發展適配度高的各類人才。

走進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蔚藍的大海與聳立的煉塔間,一位奮戰石油化工一線30年的產業工人,正在帶領工作室解決裝置節能減排與降本增效難題。

十多年前,帶着一身技藝與滿腔熱忱的顏鑫,從湖北荊門轉戰惠州,加入中海油惠州石化。此後,他憑藉超高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從內操崗位一步步成長爲惠州石化技師、惠州石化技術標兵、惠州市金牌工人、高級技師、煉化公司技能專家,一路見證惠州石化產業的蝶變。

然而,大項目的帶動並非一帆風順。隨着2015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跌,2016年國內推動化工去產能,惠州石化產業遭遇困局。另一邊,部分外資企業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這讓惠州意識到,必須再次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通過科技創新找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在惠州工作的19年裡,陳邦波和他代表的衆多產業工人實現了自我轉型和蛻變成長。他們的奮鬥故事,正是這座城市能夠再次冉冉上升的強力支撐。“在公司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我本人也通過函授的形式,不斷學習和成長,先後拿到本科學士學位證書、高級技師證書。這幾年還獲得了首席技師稱號,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陳邦波說。

2021年,惠州提出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羣的主陣地,形成“深圳研發、惠州轉化”的產業格局。2022年,惠州實施八大專項行動融入灣區,加快承接深圳產業轉移。

2021年5月,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桑永昌從深圳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來到惠州,開始在這裡安家立業,專注Mini LED芯片研發和定製開發。

至此,集聚到惠州的產業人才羣體,已經逐步從普通的勞動工人進階至科技創新人才,勾勒出這座城市轉型升級的真實圖景。

2011年,從新加坡歸國創業的葉偉平,在考察了多個地方後,決定夫妻二人落戶惠州大亞灣科創園,成立廣東萊佛士製藥技術有限公司。

得益於惠州的人才政策、對企業高層人才引進的支持,最終還帶動一批新加坡、新西蘭以及北京大學的人才組團來惠發展。到如今,葉偉平的企業已有超過500名員工,並取得了一系列發明專利。

這幾年,惠州着力打造“2+1”現代產業體系,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成功躍升廣東經濟第五城。

產業轉型升級的齒輪在轉動,城市人才結構的優化升級也隨之被帶起。如今,惠州已經形成“高端人才頂天立地、基礎人才鋪天蓋地”的人才發展格局,推動人才量質齊升。

據瞭解,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人員數量近10萬,高技能人才近30萬人,技能人才超80萬人,高層次人才近5萬人,超百人入選省級、國家級重大人才計劃。

一系列數據,講述着惠州與人才“雙向奔赴”的故事。而用人單位的引才育才,更能折射出一座城市招才引智的成果。透過TCL的案例,惠州對高端人才引進的力度顯得格外清晰。

在當前劇烈變動的全球化中,從做磁帶和電話機起家的TCL,正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而年輕化,是企業面對全球競爭的必經之路。去年,TCL科技和TCL實業共招聘應屆畢業生2800名,其中技術研發、智能製造類崗位超過75%,碩士、博士佔比高達42%。這些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泛半導體板塊中。

今年9月份,桑永昌正式走上了管理崗位。同一時期,TCL華星光電宣佈啓動2025屆博士招聘,以應對技術快速迭代帶來的挑戰。桑永昌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現在,公司主力人員年齡都在三十歲左右。伴隨新一輪招聘的到來,TCL還在大力尋求年輕化的高層次人才。

回到此刻,距離惠州“兩大科學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完工還有一年多,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夏佳文首次來到惠州,已經過去了11個年頭。

夏佳文對該兩大科學裝置落地惠州寄予厚望。“依託於此,未來這裡常年能吸引1000多人的創新團隊聚集做研究,同時也會吸引更多國內外相關領域頂級科學家來到惠州,助力惠州成爲‘科學人才的天堂’。”在他看來,高層次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對惠州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惠州正在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力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目前“兩大科學裝置”和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以及東江實驗室已集聚5名院士領銜、11名國家傑青爲骨幹的高層次人才450多名。

國家傑青何源是2015年跟隨國家發展改革委某項目來到惠州的。現在的他,是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團隊負責人。在他看來,依託科技創新,惠州未來的發展後勁很足。

“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大科學裝置、科研平臺,讓更多科技人才紮根惠州,讓科研人員有更多歸屬感,以此創造出更多科技成果。”何源說。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惠州新引進培育各類人才超過20萬名,吸引高校學子來惠求職超15萬人次,近百名高端人才獲得國家、省級項目扶持。

多位受訪人士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作爲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在自然和人文環境、政策人性化、生活成本、交通等方面,與其他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優勢,這是惠州吸引人才的重要基礎。

定居惠州後不久,桑永昌就申請到了安家補貼、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補貼等,仲愷高新區也幫助他解決了孩子的教育入學問題,這讓他能夠安心在惠州工作。談到惠州的人才集聚問題,桑永昌認爲,惠州依舊需要在產業佈局上做文章,吸引更多應用型人才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輪科技競爭和產業革命競爭格局中,我國城市人才的核心需求,已經開始向創新創業機會、晉升和激勵、文化及生活軟環境等要素轉變,人才的競爭也從政策力度的比拼演變成人才創新生態的競爭。這對惠州而言,仍將是考驗。

但另一邊,新的變化也在悄然發生。“等光明路開通了,從大亞灣開發區到深圳坪山會更快。”從大亞灣開發區出發,李女士驅車經過石化大道、蘭竹東路等道路,25分鐘後到達深圳市坪山區。如今,惠深兩地人才便利交流合作,成爲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個側影。

在深圳都市圈建設的進程下,惠州與深圳的產業協同發展日趨緊密,同時也帶動着兩地人才發展協同加快。越來越多深圳“雙創”團隊帶着技術、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創新資源“移師”惠州,爲惠州的人才創新生態加入更多深圳元素。

今天的惠州,正持續以一座城市的名義,爲各路英才獻上最高禮遇,用最大誠意邀約八方人才。在“引育留用”全鏈條發力後,相信惠州爲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更加厚實的人才支撐,更多“雙向奔赴”的人才故事也將在這個活力十足的城市中競相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