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宇影評/《沒有你的生日》:世越號那些被留下的人們

文/彭紹宇

過去曾書寫關於世越號的文章,也讀過《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這本書,很荒謬地,愈瞭解整起事件,其實反倒愈不解,這場人禍已過去五年,船體在2017年被打撈上岸,時任總統朴槿惠也鋃鐺入獄,但真相至今仍然疑點重重。那些罹難的孩子們,或許不該稱他們「孩子們」,因爲他們和我一樣大,這也是爲什麼世越號給予我的感受很不一般,每每看見他們的故事,就如同我同學的故事,我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用理性超脫的立場,審視所有談論這個事件的作品,正因共鳴太深,儘管與我看似無干,我能切身感受所有痛與思念

▲《沒有你的生日》。(圖/車庫提供,以下皆同)

韓國社會很需要這樣一部關於世越號的劇情片,如同1980年光州事件之於《華麗的假期》、《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如同1948年濟州四三屠殺事件之於《芝瑟》;如同1987年民主化運動之於《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韓國影視常常是推動轉型正義的重要動力,或許對於現行狀況影響效果不一,但韓國人民本身對歷史事件的瞭解和認知,確實因這些作品而獲得助益,甚至推行至韓國以外的國際圈。

試想,你或許很難要求外國人知道二二八事件,但卻有很多外國人因爲看過電影后,想親自造訪光州,這是文化的力度,它能減緩人們遺忘的速度。這正是爲什麼我認爲,韓國社會很需要一部關於世越號電影的原因,或許有人認爲時程過早,五年的時間尚不足以沉澱消化,其實直到今年三月,首爾光化門前的罹難者家屬帳篷全數搬遷,我不否認,這部電影的確沒有那麼完善,情感濃厚取勝,弱化「要求改革」的力道

相較看完同類韓國曆史改編電影后的義憤填膺,觀畢《沒有你的生日》則是陷入連綿哀愁,前半段鏡頭也稍嫌零碎,導致情緒斷裂,觀衆須願意且有耐心進入這個憂鬱家庭生活,才得以同理。但這是此片聰明之處,相較劇情片,它更像是部紀錄片,幾乎沒有着墨任何事實陳述,包括事件發生和過程皆不提,而是全然將故事線聚焦於一個罹難者家庭當中,紀錄它們曾經美滿,支離破碎,然後再慢慢拼湊回來。

此敘事手法有好有壞,對於不瞭解該事件的人可能難以進入,但卻也將主題格局放大,從原先探討某一特定事件喪子後的療傷,拉大至每個意外變異後,那些「被留下的人們」的故事。一旦放大敘述主題,它可以是世越號,也可以不是,導演拍給熟悉整起事件的韓國人看,也拍給所有經歷過這種傷痛的觀衆看,或許這也是電影有意輕描淡寫「要求改革」和「批判政府」的原因,相較於控訴,它更是一段溫柔的療程

也許等待幾年後情況更明朗了,會有另一部不同畫風的世越號電影出現,以喚醒韓國大衆重視此事件的決心。而現在,改變現狀並非《沒有你的生日》這部電影的主旋律,「哭完之後,我們能做什麼?」若浮現此想法的觀衆也是電影多得的禮物。畢竟,療傷後,我們再慢慢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不急。

心魔很像是家中某個黑暗的角落,那裡可能積塵,可能藏着怪獸,偏偏每次走到家裡任何地方,都得經過那個角落。吃飯會經過,睡覺會經過,連和朋友說電話也會不小心瞄到,但我們總是視而不見,說怎樣就是不願把燈打開,因爲害怕無力抵抗那邊的東西,所以只好當作不存在。然而,創傷治療常常是反其道而行,逼你去開那盞燈,逼你走進那個角落,你可能會發現那邊其實和其他地方沒有不同,也可能會發現真的很需要清理,再一起合力將它儘量恢復原狀

這很難,真的很難,如同電影后面那場慶生追思會外人都知道這是家屬安慰自己的方法,但因爲「相信」,相信逝者會來,相信他看得見,這就是治療,到最後,其實我也相信逝去的人真的看得見,一旦相信,家屬爲逝者付出的過程,不知不覺也讓思念善終了。

我仍然建議觀衆進戲院看《沒有你的生日》之前,先花一段時間理解整起事件,你會帶有很多疑問,你會發現其實沒有當初想像得那麼單純,或者,你會感嘆那些花樣年華離開地真得太早,然後這部電影將以另一種視角詮釋這起災難,很多事情儘管時間過去了,並不代表人們真的放下了,如果更有心的人,可以進階瀏覽許多紀錄片、書籍專題新聞,我們或許沒辦法做出什麼改變,但我們能做到減緩遺忘,這是電影和所有影視作品的初衷,也是那些遭遇切身之痛的家屬,對於外在世界最卑微的期待。

●彭紹宇:政大外交系學生,現爲自由影評人,認爲電影傳達生活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延續,因爲從電影得到許多,也希望介紹好電影給更多人。在各大媒體都曾發表文章,目前於ETtoday韓娛版開設專欄「彭紹宇看韓國」。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