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離“破浪”還有多遠?

2025年1月1日起,我國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下文簡稱《能源法》)正式施行。《能源法》明確將氫能納入能源管理體系,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了氫能的能源地位。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日前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採訪時表示,《能源法》的正式施行,對氫能產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將爲氫能產業發展提供頂層規劃設計,推動從產業規劃、項目審批到產業鏈各環節制定明確法律規範與法律預期,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合理流動,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積跬步,至千里。2024年,是氫能全面起勢的一年。站在新起點回望來時路,氫能正成爲能源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新主角”。

應用場景“百花齊放”

打開“加氫蓋”,將插槍對準大巴車接口,靜待幾分鐘後,拔槍、啓動,帶着剛“充值”的600公里續航里程,車輛緩緩駛離……一個普通的工作日午後,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國際氫能示範區的海珀爾加氫站入口處,五六輛客運車、重卡排成一字長龍等候加氫。作爲亞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氣氫加氫站,海珀爾加氫站佔地6000餘平方米,日加氫量可達近5噸。

在全國各地,上述加氫場景已不鮮見。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加氫站540座,數量居全球首位。

當前,依託我國成熟的汽車工業體系,氫能已經在交通應用場景中先行一步。業內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正處於由政策引導向市場放量轉變的關鍵時期,預計到2035年保有量將達到100萬輛規模。

作爲兼具能源和原料雙重屬性的能源品種,工業領域爲氫能尤其是綠氫提供了最大應用場景。

彭蘇萍告訴記者,近年來,在歐盟碳關稅倒逼下,我國煤石油化工、鋼鐵冶金等行業應用氫減碳的積極性持續走高,綠氫還被開拓至下游市場,用於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綠氫在工業減碳方面的關鍵作用愈發受到重視。去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強調,積極推動清潔低碳氫在工業領域應用,守好綠色這一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

2024年12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將加速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場景建設和市場培育,成爲氫能規模化應用的重要突破口。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30年,清潔低碳氫將成爲鋼鐵、化工等行業重要零碳原料,年消費量分別達到174、376萬噸。

作爲日、周、季尺度長時儲能技術代表的氫儲能近年來熱度持續走高,也成爲氫能不可忽視的應用端之一。

中國電科院儲能所氫能研究室副主任宋潔告訴記者,氫儲能具有寬範圍靈活可調、規模化長週期存儲優勢,將在支撐新型電力系統電力電量平衡、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隨着我國兆瓦級質子交換膜氫電一體化站、電氫耦合直流微網、海島氫利用等示範陸續建成,氫儲能核心裝備正進入實質性應用階段,有力支撐我國氫儲能產業再上新臺階。”宋潔說。

當前,氫能正全速融入我國各類社會場景中。“從應用場景來看,氫能正在進一步和國民經濟、民生髮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前,我國發展氫能產業更多傾向於從供給側方面發力,今後的重點將逐步向社會需求側傾斜,力促氫能與多元場景、產業深入融合。”彭蘇萍說道。

多地氫能產業齊發力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除西藏、雲南、黑龍江外,其他省市區均出臺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近年來,各地氫能齊發力,共繪一幅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遠景圖。

穿梭於北京街頭巷尾的冷鏈配送車,奔波於天津港碼頭的重卡運貨車、河北張家口“氫”裝上陣的216路公交車……京津冀三地,都閃現着氫能車輛忙碌的身影。

數據顯示,作爲我國五大燃料電池產業示範羣之一,京津冀城市羣在前兩個示範年度完成燃料電池汽車推廣2509輛,超額完成任務。截至2024年底,區域累計推廣燃料電池車超6000輛。

作爲產業佈局與應用示範起步最早的區域之一,2024年,京津冀三地氫能全產業鏈已基本實現貫通。

與京津冀區域一樣,全國各省、市正在對氫能投入極大熱情。

2024年3月,山西省呂梁市區首批5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正式亮相310線路。據呂梁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勇介紹,作爲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呂梁市擁有全省最大的工業氫產品資源,年供氫能力已達7.5萬噸,建成加氫站11座,並打造全國唯一純商業化重卡運營場景,已建成年產1000輛的氫能商用車組裝生產線。

去年6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發佈《廣東省廣湛氫能高速示範項目實施方案》。作爲全國首份省級氫能高速實施方案,該方案展示了廣東省在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羣建設、打造氫能強省的期待與決心。《廣東省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明確,2025年,廣東省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將超1萬輛,年供氫能力超10萬噸,建成加氫站超200座。到2027年,氫能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

“真金白銀”的投入更是各地氫能發展決心的有力證明。2024年,湖北省、浙江省產業基金接踵落地,爲我國氫能產業的商業化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持。

去年10月印發的《湖北省加快發展氫能產業行動方案(2024-2027年)(徵求意見稿)》提出,將設立10億元省級氫能產業投資基金。浙江臨海市10億元三期產業基金母基金也於去年11月啓動,旨在以氫能產業鏈爲主線,打造氫能產業生態鏈、培育氫能產業龍頭企業等。

這些基金的成立和運作,彰顯着各地政府與資本市場對氫能產業發展前景的高度認可,也爲各地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資金保障。

資本“擁抱”萬億氫能市場

資本的佈局與流向向來是洞察產業發展的最佳視角。近年來,氫能產業不斷有資本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其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和可觀的發展前景。

作爲氫能產業“國家先鋒隊”,央企氫能業務佈局無疑是產業風向標之一。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在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98家央企中,開展氫能相關業務或佈局的中央企業約有45家,佔比高達47%。

據國金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約10個綠氫項目投產。其中,中國能建、中國石化等央企正陸續推進項目招標進度。

目前來看,各大央企競逐氫能的示範效應逐步顯現,並在短期內有望催化國內氫能存量項目進度。國家電投吉電股份氫能產業中心副主任何適在日前接受中能傳媒記者採訪時表示,多個標杆性示範項目的運行投產將爲目前未開工的綠氫及其下游項目提供技術與實踐支撐,有助於加速存量項目的落地投產。

央企“羣雄逐鹿”的另一端,民企搶灘市場的步伐也未停歇。

看企業增長。天眼查數據顯示,2022年至今,我國每年平均新增氫能相關企業500家左右。2024年,便已有近560餘家完成註冊。縱觀企業註冊數量趨勢,除2022年同比稍有下降外,氫能相關企業近十年來的註冊數量呈明顯攀升態勢,氫能產業吸引力正不斷增強,新的市場參與者持續涌入。

看總體融資。當前,我國氫能相關民企融資持續保持良好態勢,並在產業鏈上呈現出由氫燃料電池向制氫裝備的風向轉變,融資趨向多元化。

根據中關村氫能產業聯盟的數據,2022年我國氫能企業的35起融資中,燃料電池環節以高達90%的金額佔比成爲被資本最先看好的賽道。2023年,投融資焦點從下游應用轉移至上游制氫的趨勢開始顯現。彼時,以中科氫易、陽光氫能爲代表的制氫裝備企業“扎堆”宣佈完成融資。其中,後者完成了年內最大6.6億元A輪融資,投後估值約60億元。

進入2024年,氫能相關企業的數十起融資中,制氫環節徹底完成對應用環節的反超。聚焦鹼性電解槽技術的隆基氫能於年中完成A輪融資,憑藉高達10億元的融資額以及超100億元的投後估值,被業內稱爲氫能行業“最強A輪融資”。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情形並非會導向零和競爭,而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實現一榮俱榮。

“長遠看,制氫環節大量資金的涌入,有望進一步縮短我國制氫技術的研發突破週期,壓低用氫成本,帶動下游燃料電池汽車等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屆時,距離我國氫能產業成功‘破浪’或不再遙遠。”該業內人士說道。

作者:周倜然 雷歆蕊

來源:中國電力報

編輯: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