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愛自由 非典型工逾23萬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外送平臺快速崛起,今年從事非典型工作者達到23萬人。(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近日公佈最新「112年人力運用調查」,全臺非典型就業人數達80.6萬人,創近4年新高;由於年輕世代不愛受拘束生活型態,調查也顯示,企業最偏愛的25至44歲青壯族羣,即有高達23.3萬人從事非典型工作。人資專家楊宗斌警示,非典型工作者雖然自由、不被工作時間牽絆,但工作多爲基層、臨時特性,在景氣反轉之際,會是企業裁撤優先對象。
年輕人加入非典型工作,楊宗斌分析,與「零工經濟」崛起有關,只要是從事派遣、約聘、臨時工、外包工、計時人員、按件計酬等,都屬於「非典型工作型態」,其中,以派遣、約聘人員最常見;臺灣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外送平臺快速崛起,當時主計總處統計顯示,25至44歲年輕人非典型人數超過26.7萬人。
過去大衆對非典型工作者的刻板印象是,是因爲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所致,這次人力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年輕族羣從事的原因有了變化,官員指出,110年以前詢問爲何從事非典工作時,20%回答是因爲找不到全時、正式工作,但這個比例去年降至13.22%,今年再降至9.65%。官員解讀,國人對於彈性、多元的非典工作,接受程度愈來愈高。
由於非典型工作多屬於基層、臨時性的工作,像近來餐飲、住宿業生意興隆,不少企業老闆以時薪制的方式,聘僱工讀生補充人力;根據人力銀行日前調查指出,非典型工作1個月下來的平均收入約2.3萬元;除了個人履歷表無發加分外,非典型工作者就現實面來說,沒有年終獎金,也沒有年假福利,收入也不是很穩定,若在較大型的企業工作,就會感受到「次等員工待遇」的窘境。
主計總處透露,鄰近的韓國非典型工作者的人數達812萬人,佔比37%、去年日本非典型工作者的佔比也達36.9%,我國非典型工作者僅佔7.01%,比例仍低於日、韓。
我國非典型就業人數,今年升至80.6萬人,近4年來首度升破80萬,官員表示,主要是疫後復甦,帶動內需服務業對部分工時人力的需求,像餐飲、住宿、零售業等,會以此方式爲補充性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