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性競賽全面自查!家長:優先錄取的路子絕不會全堵死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造假風波下,7月20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持素質教育導向,切實維護教育公平,進一步規範競賽管理工作

一、嚴格競賽評審。各競賽主辦單位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全面開展一次自查,對以往獲獎項目的真實性、獨創性進行復核。在複覈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評審辦法、評審標準,健全異議處理機制監督機制等,對申請參評的競賽項目嚴格把關,特別是加強資格能力審查,實施全程跟蹤,堅決避免參賽項目明顯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由家長或其他人代勞等參賽造假行爲。

二、嚴禁競賽違規收費。各競賽主辦單位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必須堅持公益性,競賽主辦方、承辦方不得向學生、學校收取任何費用,堅決做到“零收費”;不得通過面向參賽學生組織培訓、冬令營、夏令營等方式,變相收取費用;不得推銷或與一些公司掛鉤變相推銷資料、書籍、商品等;不得借競賽之名開展等級考試違規收取費用。

三、任何競賽獎項均不作爲基礎教育階段招生入學加分依據。各地要繼續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政策,不得將任何競賽獎項作爲升學依據。要嚴格落實《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指導意見》(教基二〔2016〕4號)要求,繼續對本地區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中考)加分項目進行清理和規範,嚴禁將各類競賽獲獎情況作爲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中考)加分依據,相關特長和表現等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四、嚴肅查處違規競賽。教育部將進一步加強對審覈通過的競賽的管理,嚴肅查處競賽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爲,情節嚴重或者經警告、提醒仍不改正的,將從競賽名單中移除,並不再受理舉辦單位舉辦競賽的申請。各省(區、市)要加強對在省域內落地的全國性競賽的管理,一旦發現存在違法違規行爲,要立即查處,並反饋教育部作進一步處理;同時,加強對省級競賽的管理,防止其出現違法違規行爲。

五、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各地各學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完善師德違規問題報告機制,加強對師德問題查處的監督和指導能力。各地各學校一經發現教師或其他人員存在讓他人在未參加研究的成果上署名,代寫論文或者代爲進行創作、研究,爲子女或他人蔘加評獎提供條件或者支持等違反師德師風或學術不端的行爲,要嚴格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教師〔2019〕10號)、《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爲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0號)等有關要求,依法依規進行嚴肅查處,堅決禁止違背學術誠信要求的行爲。

六、嚴格管理中小學校組織參賽行爲。各地要加強對競賽管理政策的宣傳,讓中小學師生和家長充分了解掌握全國和本省份競賽名單。嚴禁各中小學校、各類教育機構組織承辦或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名單之外的競賽活動。引導中小學師生和家長主動抵制名單外的違規競賽活動,發現線索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共同維護良好秩序。

即便從今年起,高校取消自主招生,特長生、競賽生與升學加分脫鉤。但家長對孩子簡歷上各種特長、競賽獲獎的熱衷卻一點兒沒減退。甚至有不少家長罔顧學術信譽,不惜一切把科研成果安插給孩子,究其本質不外乎就是爲其升學鋪路,希望穩定家庭所處學術圈層權力和利益,前有西南交大的陳玉鈺保研造假,今有小學生科創大賽舞弊。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我不太相信特長生優先錄取的路子會堵死。有些門路,就是專門留出來的後門,越是卡得緊,越要努力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還有不少語言類高中,掌握着高校小語種專業推薦保送的機會。“顯性的高招加分,盯着看的太多,反而是這些推薦小語種專業的機會掌握在中學手裡。說是特長,你就有特長”一位家長稱,跟硬碰硬的競賽得獎比,這不也是一條“金路子”嗎!

隨着特長與加分全面脫鉤,依靠隱性權力在升學考試中的助攻行爲變得更難,但並未消失。而且這一“鑽空子”的行爲正在日益“圈層化”,主要呈現出3個特質:(1)門檻高 (2)取證難 (3)圈子化。(《半月談》2020年第12期)

特別是科創類競賽加分仍不少見,即使常規高考途徑的加分取消了,但這些競賽在地方省市的招生中,仍有各種保送、計劃、優先會爲其開綠燈

今年7月1日,教育部公示了2020到2021學年中小學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其中自然學科賽事21項,佔35項總賽事的60%。可見,科創類競賽仍是各級招生考試中最被看好,認可度最高的競賽類型。

“藝術圈搞藝考,學術圈拼競賽,各有各的門道,而且越高端越隱蔽,複覈越困難,總之都是普通家庭很難參與的高端遊戲。”一位學生家長吐槽。

一名985高校博士直言,他曾撞見過不少孩子在父母實驗室裡擺pose錄視頻的場景,從選題、發明到寫論文,課題選得比研究生論文還難。"我感到深深的恐懼,我們這種985碩博士,辛辛苦苦給領導孩子寫課外實踐報告,而他們的子女,輕輕鬆鬆拿着報告參加各種評獎,不知道在哪個環節就把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幹掉’了。”

背靠大樹好乘涼,利用隱性權力爲孩子升學履歷鍍金、甚至不惜造假的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其實,想想美國的“推薦信”不也是學術圈的遊戲規則嗎?!教授將子女推薦到熟人的實驗室裡做項目、寫論文,是常見的現象。韓國教育部2017年底開展的一項“論文署名不當行爲”現狀調查顯示,共有29所大學出現82起論文學術不端事件。具體表現爲大學教師在發表學術論文時,將自己尚在上學的子女署名爲共同作者。

教育界人士認爲,今年是取消自主招生、實施強基計劃的第一年。每一次改革,都有助於打破原本的灰色空間,給教育公平創造新的機會,但也總會產生“新空子”和“新門路”。要想約束隱形權力,仍然任重道遠,不僅需要社會及教育主管部門的他律,也離不開學生和家長的自律。其實,爲孩子再多的鍍金、評獎,也不如教他做一個獨立、踏實而努力的人本質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