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治頭條)
安徽省淮南市普法志願者向羣衆講解民法典。 陳 彬攝(人民視覺)
江西省萬載縣人民法院法官在學校開展普法宣傳。 鄧龍華攝(人民視覺)
6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受國務院委託,司法部部長唐一軍作關於“七五”普法決議貫徹落實情況的報告時介紹,我國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規劃順利實施完成。5年來,黨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重大主題普法活動紮實開展,“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全面實行,法治鄉村建設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繁榮發展,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全民法治素養明顯提升。
案件處理
成爲法治公開課
酒駕、醉駕到底要付出怎樣的代價?酒駕查處有哪些新科技?4月30日20點,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官方微博對四川廣安等十地交警執法進行直播。
執法現場,交警客串起了主播,向廣大網友直播夜查酒駕、醉駕集中整治行動的現場。不一會兒,交警就查獲一起疑似酒駕的情況,經過對駕駛人進行呼氣式酒精檢測顯示數值爲39毫克/100毫升。“這意味着這位駕駛人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達到了39毫克,涉嫌飲酒後駕駛機動車。”交警結合案例向網友普及了相關法律規定,“飲酒駕駛,是指駕駛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或者等於20毫克/100毫升、小於80毫克/100毫升的駕駛行爲。”
直播作爲法治公開課,執法現場就是普法現場。“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是‘七五’普法的標誌性措施,是普法工作的重大理念創新和制度創新。”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負責同志表示。
通過開展“七五”普法,普法責任清單普遍建立。司法部牽頭成立了落實普法責任制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中央16家成員單位帶頭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統一編制並公佈了兩批中央和國家機關普法責任清單,覆蓋50多家中央和國家機關。16個省(區、市)開展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有力推動“七五”普法理念、制度和實踐創新。
如今,各地各部門在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過程中廣泛開展普法。“在立法過程中,廣泛聽取全社會的意見,以民法典編纂爲例,先後10次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建議。”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負責同志介紹,在執法全過程中主動普法,將行政執法相關的法律依據、救濟途徑等進行公示,從靜態普法變成動態普法;在司法辦案各個環節宣講法律,引導全社會維護司法權威……“七五”普法期間,各地各部門通過創新方式,積極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
法律服務
助力鄉村振興
在湖北恩施沐撫辦事處,每個村民小組長的揹包裡通常裝有兩樣東西:矛盾糾紛層級調處意見表和法律顧問服務卡。“可別小看了這些表格和服務卡,村裡矛盾糾紛的化解工作都反映在上面。”沐撫辦事處司法所所長李美略介紹,有了矛盾糾紛,村民先找小組長進行調解,解決不了再逐級上報;遇到不清楚的問題,還可以隨時打電話諮詢法律服務團的律師。
沐撫辦事處是恩施大峽谷核心景區所在地,遊人多,景區建設、徵地拆遷等事項多,容易產生糾紛。沐撫辦事處推行“矛盾糾紛層級調處辦法”,糾紛發生時,當事人先找小組長,調處成功,製作協議;不成功,簽署處理情況並逐級上報。“爲了讓村民更信服,充分發揮律師的專業水平羣衆認可、第三方身份羣衆信任的優勢,積極引導律師參與調處。”李美略說,每戶村民家都有法律顧問團的服務卡,讓村民遇事情找法,有助於矛盾糾紛在基層及時有效化解。
小事不出村,就地化解矛盾糾紛。“七五”普法期間,各地通過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用好人民調解員、建立村民說事點等方式,引導幹部羣衆遇事找法,推動法治鄉村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各地結合實際進行深入探索,不斷加快涉農立法、強化鄉村執法監督、持續推動鄉村普法守法,公共法律服務不斷向基層一線延伸,打通法律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負責同志介紹,當前,全國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人民調解委員會已實現了村、鄉(鎮)全覆蓋,一村一法治文化陣地已達到95%。
近年來,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紮實推進。司法部、民政部組織開展了第七批、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命名工作,制定了考覈標準和命名管理辦法,定期開展複覈工作,確保創建質量。3944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的電子地圖上線運行,加強實時、動態管理。結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及時調整不符合條件的村兩委幹部,努力剷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
憲法法律
融入日常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20年12月4日一早,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田學軍來到“憲法晨讀”活動北京主會場,一字一句帶領現場學生朗讀憲法部分條文。
這是第七個國家憲法日,也是教育部連續第七年組織開展國家憲法日教育系統“憲法晨讀”活動,30餘萬所學校的6000多萬名學生通過與主會場網絡連接同步參加了活動。
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持續開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人民,這是人類法治史上的一大創舉。“七五”普法期間,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深入學習宣傳以憲法爲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憲法法律融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羣衆,推動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熱潮。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各地各部門積極採取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普法活動,讓民法典宣傳生動鮮活、親和力強,真正走進人民羣衆心中。
“就叫王者榮耀!”“就叫北雁雲依!”“那麼,按照法律規定,究竟能不能取這樣的名字呢?”
這兩起被社會公衆廣泛關注的取名事件,成爲陝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演出民法典普法情景劇《小明的故事》中的情景。
結合普法對象的年齡階段和日常生活特點,這樣的普法更有針對性。“按照‘七五’普法規劃要求,各地各部門始終將青少年作爲重點普法對象,推動全民普法。”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負責同志介紹,目前,全國共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3萬餘個,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配備率達98.1%。
“七五”普法期間,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不斷繁榮發展。“法治文化陣地的覆蓋面擴大,全國共設立法治文化主題公園3500多個、廣場1.2萬多個、長廊3.4萬多個。”唐一軍介紹。
“遇事講法、遇事找法”
逐步成爲社會共識
“劉律師,對方公司一直拖欠我們貨款,但是這家公司也面臨沒有資金的難題,這件事該怎麼辦?”5月10日,河北省律師協會走進邢臺市開發區開展“進民企”活動,律師與開發區中小企業面對面交流。開發區一家網絡信息企業負責人聽說有這樣的普法活動,專門趕到現場,向律師團進行諮詢。
“我給您理一理債權債務關係,雖然您提到的公司沒有資金,但是可以起訴另外一家承擔連帶責任的公司。”北京大成(石家莊)律師事務所黨委書記劉麗雲看完資料細緻分析,並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羣衆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就是普法重點。“只有在普法中真正重視羣衆的法治需要,才能讓全社會更好養成自覺守法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劉麗雲表示,無論是隱私權保護還是物業服務糾紛,對於發生在羣衆身邊的案例,不能滿足於就事論事、個案解決,要抓住時機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羣衆遇事講法、遇事找法。
針對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法律問題,全國各地司法行政部門通過採取組建律師服務團、開通法律服務熱線等方式,爲復工復產企業提供法律諮詢和“法治體檢”等有針對性的法律服務,積極協助企業在依法履行疫情防控義務的前提下,安全有序開展生產。
法律要發揮作用,離不開全社會對法治的真誠信仰。一項全國性的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當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時,選擇“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的居第一位,比2016年提升3.7個百分點;選擇“託關係、找熟人”的比例明顯下降。“這表明全面依法治國邁出堅實步伐,人們的法治觀念、法律意識不斷提高,‘遇事講法、遇事找法’逐步成爲社會共識。”司法部普法與依法治理局負責同志說,經過“七五”普法,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0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