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藝術浸潤中與美同行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是孔子對詩教浸潤性特點的歸結,同樣可以引申到藝術教育(古人所說的樂教)之中。根據孔子的看法,藝術教育要做到幫助受教育者去想象、去激發情感、去認知社會與世界、同他人建構羣體、表達與讚美或者批評,從而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啓發創新等。因此,通過浸潤性方式開展藝術教育,對於推動學校美育育人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彰顯藝術教育在推進學校美育中的主體作用

近年來,隨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下發和實施,美育被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美育也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環節,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學生情操、溫潤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創新創造活力,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之中,藝術教育在推進學校美育中的主體作用得以彰顯。

多年來,當我們在主張實施素質教育尤其是美育時,總是不忘召喚藝術。其實,古人早已談到人的喜怒哀樂心理狀態、社會治亂太平與藝術之間的存在性關係,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觀點,強調通過藝術活動可以將個體與社會互動之中所產生的強烈情感很好地表達出來,通過藝術、人的心理、社會之間有效互動,達到正得失、動天地、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教化功能,實現人的完整性,達至與他人、與社會甚至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

正是因爲藝術教育可以養成人的完整性,因此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全面而積極的作用。《尚書》所記載的堯帝命令負責藝術的夔教授子弟,就是要通過藝術教育使子弟們達到身心和諧、天人合一。事實上,現代心理學也發現了藝術教育與人的身心健康之間的“和心”關係,弗洛伊德、皮亞傑等西方學者均提出了藝術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

因此,大力推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前提,就是要強化對藝術教育價值的認識,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

發揮藝術浸潤在強化學校美育中的路徑作用

然而,在學校藝術教育的實施中,也出現了諸多不足。如,將藝術教育當作知識教育來展開,重視某種單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藝術本身的豐富性、實踐性、審美遊戲性、參與性等;再如,藝術教育主要在學校、課堂等相對封閉的空間中展開,藝術本身所具有的關乎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自我關係的建設價值被削弱;還有人將以藝術教育爲主的美育轉化成現代藝術學科式教育,如分解爲音樂、美術、舞蹈等學科,且學科之間缺乏互動性與綜合性建設。此外,教學以學生作爲個體學習者來展開,考覈其對於藝術知識和藝術能力的掌握程度,而不重視通過藝術學習促進個體與他人、社會甚至自然世界之間的健康關係。這樣的藝術教育,自然很難實現藝術教育的浸潤性特點,也很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那麼,如何改變目前學校藝術教育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讓藝術教育浸潤性特點能夠體現出來,從而通過藝術教育將學生帶出封閉的教室與校園,帶出小我的知識與才能空間,通過審美方式將他們帶入到自我與世界想象的、表達的、互動的生存關係之中,應是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時代課題。

人們時常可以看到學校藝術教育常見的場景:或一個班的學生趴在桌子上畫着畫,或學生正襟危坐地跟着音樂教師一句一句學唱歌。學生注意力集中在筆和紙上,或在教師身上,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同外面世界的關係、學生因藝術學習而產生的情感與表達、學生的參與性與創造性等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被激活。

因此,要發揮藝術教育的浸潤性特點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就需要改革學校中的藝術教育方式。

基於藝術的浸潤性特點改革學校藝術教育

充分發揮藝術天然具有的浸潤性特點,通過改革學校藝術教育,強化學校美育工作,需要從多方面努力。

首先,改變藝術課堂的空間,使其有助於開展更多的互動性、參與性、活動性藝術教學。目前學校的課堂多是圍繞規範性知識教學而建設的桌椅、黑板、講臺等各自獨立,甚至每一套桌椅都是一個學生的獨立空間。這種空間建構不僅不適合舞蹈、戲劇等藝術學科教學,甚至也不適合音樂等藝術科目教學。因此,重構課堂空間,使藝術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參與更爲方便,對於實現藝術教育的浸潤性特點是有幫助的,也是必要的。

其次,建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參與性、互動性、創造性和開放性的學習。學生在藝術學習中的主體性非常重要,只有激發他們的主體性,以及同情心、參與感、互動需求等,才能引導他們進入藝術世界之中,實現梁啓超所說的“薰、浸、刺、提”的身心健康與豐富的效果。

再其次,改變藝術學習考覈方式,重視藝術在養成學生完整人格中的價值。目前學校藝術學習的考覈方式比較偏重於知識掌握或者藝術技能掌握的程度,而對於藝術學習與學生完整人格養成之間的關係不大重視。學生通過藝術活動而展開想象力、打開心扉、自我表達、積極互動、創造審美世界、同情性理解世界等,就是藝術教育的效果,也是可以用來考覈的。雖然對此有可能無法通過簡單的正確或錯誤的答案來構建考覈標準,但藝術學習與學生完整人格養成、身心健康之間的可評估關係,也是可以客觀呈現的。

(作者系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4日 第09版

作者: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