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鬆:與時代同行 與民衆共生——淺析謝濤表演藝術

與時代同行 與民衆共生

——淺析謝濤的表演藝術

謝濤是當今晉劇的代表性表演藝術家,成功塑造了一個個風格鮮明、深入人心的角色,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藝術高峰,她主演的一系列作品不僅對社會起着潛移默化的思想啓迪教化作用,而且在藝術上推動了古老的晉劇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和戲曲的現代化的轉型,使晉劇發揚光大,歷久彌新。同時她個人的表演藝術魅力受到了多方的高度讚譽,產生的影響一度超越了劇種本身,她贏得了更爲廣泛的觀衆的喜愛和推崇。她以紮實的作品延續並發展了底蘊深厚的三晉文脈,充實了晉劇的表演傳統,提升了晉劇的文化品位。她創造了能夠代表當代戲曲舞臺的新風格、新劇目,並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摸索出能夠代表新時代藝術家的新思維、新理念。

一、創新文人劇目,活化傳統技藝

謝濤40年的藝術生涯中,演出了很多不同題材的劇目,既有傳統保留劇、又有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其中最爲經典的幾部劇目,如《傅山進京》《爛柯山下》《于成龍》《范進中舉》可謂謝濤文人劇目四部曲,一改晉劇以民間文化、草根藝術爲主要特徵的風格,但可貴的是這些作品並沒有偏離晉劇的本體,沒有一味追求厚重的歷史、高雅的文學以及高深的哲學,而是在尊重晉劇觀衆審美欣賞習慣的基礎上,運用對立統一的規律來處理文人化戲曲與民間化戲曲、理性思辨與感性表達、思想深度的開掘與表演技藝的張揚,使這些具有矛盾性的關係達到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狀態,從而使劇目雅俗共賞、膾炙人口。

謝濤真正做到了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她對傳統的傳承,不是固守的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傳承,而是以動態的發展觀點去延續傳統,不斷尋求突破,不斷調整傳統的定位,使之適應現代的需求。她深深懂得,創造是來自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來自於結合新的角色特點,在時代審美觀照下的化用傳統。借用禪宗悟禪的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戲曲演員學習行當和程式也有這樣的三個階段:從最初的學習技術到突破技術最後再到化技術爲藝術。處在第二個階段的演員比較多,就是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達到一定的造詣之後,努力地要擺脫程式去刻意尋求自身的創造。謝濤則已經達到第三個階段就是返璞歸真,對行當和程式有了深刻的認識,懂得如何用行當和程式去塑造人物而不受傳統的束縛,將傳統學而化之,爲我所用。比如,她將京劇麒派和馬派的風格借鑑在對傅山形象的塑造上,卻又沒有套用周信芳和馬連良的表演,而是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細節特徵,栩栩如生地體現出這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狀態,從而找到了傅山性格中的棱角和氣度上仙風道骨的基調。她運用傳統程式技巧在新的人物身上放射出了新的光芒,塑造出深入人心、觸及靈魂的典型人物。

晉劇《于成龍》

二、走進人物內心,演活人物形象

以《傅山進京》《于成龍》及《爛柯山下》這三部經典劇目來說,謝濤對於古代文人傅山、于成龍、朱買臣的演繹使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觀衆內心,不論是外在風格與內在靈韻,一分一毫都恰到好處,令人爲之嘆服。《傅山進京》與《于成龍》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心繫民生、心懷百姓的士大夫,都有一種對個人私利的淡泊,充滿文人的道義與擔當,在表演上她能將兩者的特點與不同之處區別開來並表現得各有千秋。謝濤突破了戲曲人物形象塑造行當化和程式化的窠臼,走進人物內心,化用程式技巧精準而強烈地表達出人物的特點和心態。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與衆不同的心態,而且把這種心態下的人物行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于成龍和傅山有個性、有靈魂,令觀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在於成龍的演繹上,她深入剖析人物的心路歷程,作爲一位女老生,扮相表演呈現出一種俊雅的書卷之氣,風韻極佳。在“擋馬阻剿”的情節中,于成龍隻身“擋馬”,將傳統的跪步、蹉步等程式化的步法融合、創新,無論是迎面躬身向前,還是背部相抵艱難跪行,步法肯定、急切,充滿奮不顧身的堅定力量,表現出于成龍不畏權貴的大義與擔當。劇中的核心唱段“一路上黃泉漫漫哪有酒店,臨終前當最後解次酒饞……”,表現了于成龍堅信衆人一定會下山歸附,且看淡自己勸降未果將被問斬的命運,以那時而低沉悽婉,時而高亢嘹亮的動人唱腔將午時三刻來臨之際,于成龍滿腹的失落與悽楚和堅毅等多種情緒淋漓展現。【散板】唱腔“殺一命不如救一命,一條人命重如山”急轉至【流水】唱“收拾民心非憑劍,須賴官吏公與廉。對民暴虐終有報,天雖默默都在看”,此段唱腔悲壯高亢、慷慨激昂,將劇情推向高潮,使人尊崇之情油然而生。

晉劇《范進中舉》

對於傅山的塑造,她善於捕捉人物富有特徵的動作細節、生活細節、神態細節。非常準確和生動逼真。比如,傅山在初上場是鶴髮童顏,步伐矯健,手拿葫蘆酒瓶,剛一亮相,便將傅山的人物性格和心情自然而準確地呈現在觀衆面前,着實令人眼前一亮。她曾觀察農村裡的倔老頭的走路,發現他們跟平常的老頭走路不一樣。平常老頭兒無論是馱背還是弓腰,他的胳膊是在前後擺動的,但倔老頭則胳膊在背後左右擺。於是,謝濤將這一來自於生活的經驗運用在了傅山身上,設計了傅山倒着出場,揹着手指小孫子,意思是說“你追不上我。”一轉身,水袖在背後很有節奏感地橫着左右擺幾下,表達出傅山先生的愜意和歡欣,同時,傅山仙風道骨的氣質也被勾勒出來。接下來的一段唱:“數月來裝病避徵召”,表現了傅山隱居山莊,瀟灑自在,謝濤圓潤婉轉、韻味醇厚的嗓音與晉劇特有的濃郁鄉土氣息相結合,令整段唱腔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唱罷再將手中葫蘆裡的酒一飲而盡,這一系列的表演將傅山此時內心的愉悅、灑脫、暢快充分展現,令人印象深刻。而當官兵到來之時,傅山瞬間身體佝僂,聲音低啞,佯裝疾病纏身。謝濤將此刻微妙的瞬間轉變銜接得十分真實、自然,使人物更加生動、真切。在“雪夜論書”一場,傅山在白茫茫的雪夜和康熙不期而遇、練拳舞劍,謝濤精準把握住了傅山的神韻,將雪夜空靈的氛圍與傅山的心境融爲一體,引人入勝。在“金殿謝恩”這場戲中, 謝濤充分運用了戲曲中的提襟、蹉步等動作,將傅山誓死不屈的情懷飽滿充分地表現出來。

在《爛柯山下》謝濤以細緻入微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了朱買臣這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馬前潑水”一段,朱買臣榮歸故里,場面十分熱鬧,著名的唱段“石板道響馬蹄,踢踢踏踏……”謝濤所唱每一個氣口斬釘截鐵,嘹亮激越,富有激情,盡顯朱買臣春風得意之情。而當面對崔巧鳳時,朱買臣語氣冷淡,明知故問,表現得“無情無義”。之後他回想起曾經崔巧鳳對他的白眼與惡語相加,心生怨恨,“逼寫休書情意斷,逼我逃到大路邊,一介書生如乞丐,失去家園失尊嚴……”帽翅抖動劇烈,唱腔速度之快將朱買臣內心恨得咬牙切齒的勁頭飽滿細膩地表現出來,尤其是用馬鞭將銅盆打翻的瞬間,似乎是將朱買臣的怨恨一瀉而出,精彩至極。朱買臣回到自己的茅草屋看到一切如舊,自己看過的詩書都整整齊齊的擺放在那裡,彷彿是在等待自己的歸來,他這才明白妻子一直掛念着他。可惜,一切都已經晚了。當崔巧鳳跳河自盡後,不知情的朱買臣幡然醒悟,吩咐士兵找尋妻子,急速的圓場與跪磋步展示了他尋妻的急切、焦灼,當看到衆人擡着崔巧鳳冰冷的屍體時,朱買臣怔在原地,然後雙手垂下,後退兩步,再向前趔趄兩步,“巧鳳”!悠長的吶喊,抒發出朱買臣的痛不欲生與悔恨絕望。這深刻細膩,絲絲入扣的悲情,深深感染着臺下觀衆。

晉劇《爛柯山下》

三、觸及人物靈魂,引發思想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 《于成龍》《傅山進京》《爛柯山下》具有倫理深度和價值觀深度,突破了傳統戲曲的思維定勢。謝濤通過精湛的表演將人物的複雜性與深刻性十分鮮明而自然地表現出來,引發觀衆的思想共鳴。

《于成龍》表達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例如“民爲貴,官爲輕”“民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謝濤塑造的于成龍大有“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氣概和胸襟坦蕩、不計得失、不惜生死的大無畏精神。他“待民要寬,治吏當嚴”的爲官理念和執政爲民,兩袖清風的作風通過謝濤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盡情抒發,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人物思想內涵的表達上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與情節,擺脫了生硬的說教意味。在於成龍革職查辦時,黃州民變,他認爲是地方官吏貪腐所導致的民反,便主動請命,以招撫的方式使百姓歸順,最終阻止了以清軍圍剿帶來的社會動盪。這齣戲沒有僅停留在反映反腐倡廉的思想立意上,而是通過於成龍的所作所爲,宣揚出他的爲民請命,爲民申冤的布衣情懷,對當今社會的爲官之道提供了典型,也對“搜刮民財”“中飽私囊”的貪官酷吏進行了批判,引發人的深思。

對於傅山,謝濤同樣給予了絕佳的詮釋,著名戲劇評論家郭漢城曾這樣評價《傅山進京》:浩然正氣,大海胸懷,該劇從中華民族之高度,歌頌傅山的民族氣節,讚揚康熙的政治風度,唱做雙絕,堪稱當今獨步。正是這樣的高度評價,足以證明了謝濤塑造人物的成功。從隱居世外到“雪夜論書”再到“午門抗旨”,傅山以出世的姿態對抗清廷的強權與壓制。“明亡於奴,非亡於滿”,傅山在金殿一語中的地對民族劣根性進行了尖銳批判,通過謝濤淋漓盡致的表演,表現了傅山反對奴性、尊重獨立人格、提倡平等自由的樸素的民本思想。並且,只有“養得浩然正氣,纔不使中原文化斷了源”,傅山深刻認識到文化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性。因此,該劇不似以往寫傅山反清復明,而是寫出了傅山對於人的尊嚴和民族文化的捍衛與堅守。此劇與當今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着力倡導文化先行的主題緊密相聯,給予人們對於文化傳承問題深刻的啓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無論任何時候,堅守中華文化、保持民族氣節的傲骨精神應根植於每個人的靈魂中。

晉劇《傅山進京》

《爛柯山下》則深刻詮釋了婚姻價值觀,謝濤飾演的朱買臣是一個封建文人的典型代表, 他刻苦讀書, 屢試不第。在其男人的尊嚴被挑戰以後,決然休妻。榮貴之後,行報復之心,馬前潑水。戲的最後一幕《回家》,是這一題材的新的創造。從衣錦還鄉時的“覆水潑地如休妻”的決絕到回到草房時回想前塵的“不記她九年共憂患,單記她錯在一年間。買臣愧爲男子漢,胸襟窄小理不端”的反思自責,再到得知巧鳳死後“情天誰能補,恨海誰能填,哀哉長遺憾,悲思繞人寰”的萬分悔懊,謝濤以她張力十足又細膩入微的表演對這樣一位可憐又可悲的古代文人形象剖析得入木三分。戲最後結束在朱買臣雙膝跪地,雙眉緊蹙,滿目傷情,張開顫抖的雙臂,猛地叩頭謝罪。令人悲從中來,引發觀衆對婚姻價值觀的深入思考。朱買臣與崔巧鳳初見時一見鍾情,分外美好,後經過貧苦生活的“摧殘”,愛情裡最初的純真已然變質,最終勞燕分飛,反目爲仇,朱買臣決絕的報復與羞辱,逼得崔巧鳳投河自盡,曾經美好的愛情與現實的殘酷使人“觸目驚心”,深入骨髓,直擊靈魂。劇中濃縮了現實社會男女在婚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也許這樣的悲劇,纔會喚醒人們在婚姻愛情中的理性覺悟。

謝濤的創作既站在了時代的高度,又與民衆的心理、情感、趣味共呼吸,與民衆的精神緊密相連。謝濤曾說,常年頻繁的演出讓我從最基層的老百姓身上看到了最真摯的情感,使自己始終保持真誠、自然的創作態度,回饋社會,感恩觀衆!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在鄉下演出,當老百姓往他手裡塞一個棗一個核桃的時候,可能是因爲心裡有點嫌棄,所以往往是不吃的。隨着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再遇到這樣的情形時,他會佷開心很感動,甚至會當着老百姓的面把這個棗把這個核桃吃下去,看着老百姓滿意的微笑,她心裡感到莫大的幸福。這讓我感到只有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人民羣衆中,才能夠有這樣的一種以真誠換取真誠的真切的心理感受。她同樣以這樣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她所創造的每一個角色,才能讓我們看到她在臺上的表演從裡到外透着真切感人,才能演繹出深入人心、觸及靈魂的典型人物。一個演員,他對藝術的真誠度和純粹度決定了他的表演藝術境界的高度。謝濤的與時代同行,與民衆共生的戲劇觀和價值觀對我們文藝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因此研究謝濤的表演藝術,不僅是對她個人創作的階段性總結,也將爲當代的戲曲表演藝術實踐與理論探索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財富。希望謝濤老師的藝術經驗以及他的藝品藝德能夠在藝術界得到廣泛的推廣。

來源:八閩戲劇

穿梭戲劇藝術的歷史空間

徜徉逍遙自得的審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評戲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