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國安前提下開放陸資與商品
旺報社評
依財政部統計顯示,2021年兩岸貿易總額再創新高,達2731億美元,不僅大幅成長26.3%,也是連續兩年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其中,對大陸(含香港)出口創1889億美元歷史新高,佔比42.3%,僅次於2020年。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首次破千億美元大關,達1047億美元,對比7698億美元GDP(以新臺幣年平均匯率28.03換算),比重佔13.6%。換句話說,2021年臺灣每100元GDP中,大陸貿易順差貢獻近14元。毋庸置疑,2021年臺灣經濟成長率寫下6.28%的亮眼數字,對大陸出口暢旺是關鍵所在。
經濟是兩岸共通的利益
民進黨重新執政5年多來,蔡政府臺面上抗中、拒中、反中,但檯面下的市場力量仍然緊緊把兩岸綁在一起。2016年兩岸貿易額1179億美元,2021年達到2731億美元,每年平均成長15%,並未因民進黨政府政策干擾而減緩。
蔡政府上臺後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在政府背後的支持與背書下,雙邊貿易的成長力道遠遠不及兩岸。以同樣2016~2021年數據估算,臺灣與東協雙邊貿易金額年均成長率僅9.9%,較兩岸貿易少了5.1個百分點。更不用說,以實際貢獻GDP的貿易順差金額來看,民進黨執政這5年來,累計對東協順差比大陸少了3582億美元。
過去5年,兩岸貿易暢旺,產業合作同樣熱絡。大陸全力推動的半導體國產化運動,許多關鍵技術及零組件都與臺灣脫離不了關係。從上游的IC設計、晶圓製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背後都可見到臺商的身影。追本溯源,馬政府時期的兩岸搭橋計劃扮演關鍵角色,所建立的產業溝通與合作平臺,不只爲兩岸產業鏈結提供具體的合作空間,也爲大陸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奠定深厚的基礎。
根據財政部統計,2021年臺灣出口大陸積體電路金額,佔對陸出口比重達49.6%,臺灣出口到大陸每兩塊錢中,就有一塊錢與半導體產品有關,這個數字在2016年還不到4成,大陸半導體產業若能取得突破性進展,臺灣助攻的貢獻不能輕忽。
經濟是兩岸共通的利益,政治立場可以不一樣,追求經濟利益的目標是一致的。經濟不必然被政治綁架,可以存異求同找到最大公約數。只是,若要讓公約數變大,就需官方的協商與對話,僅靠民間或市場力量終究還是難以成大事。今年兩岸都面臨經濟下行風險,更應好好思考如何重啓經濟對話,化解彼此疑慮與潛在的經濟風險。
蔡總統歷史定位突破點
對話本身代表雙方有意願建立溝通管道、化解僵局,當有助於雙方避免誤判,降低擦槍走火風險。近來臺海局勢升溫,兩岸劍拔弩張,兩岸人心惶惶。若能借由彼此都有高度共識的經濟議題切入,開啓兩岸官方對話,必能爲當前兩岸緊張局勢降溫。實際上,這也是現今臺灣主流民意與人心所趨。
去年11月陸委會公佈例行民調,絕大多數民衆(84.9%)主張維持現狀,但這不表示兩岸關係不重要,更不表示臺灣應閉關自守,反而有高達82.8%民衆認爲兩岸領導人應該對話,73.1%民意支持疫情趨緩後,應恢復大陸人士來臺交流。《遠見雜誌》「2022臺灣民心動向調查」也指出,60.1%受訪者贊成兩岸應該增加互動與交流。
不管兩岸官方如何交惡,民衆仍期待雙方透過對話化解嫌隙。當然,以目前兩岸氛圍來看,重啓對話並不容易。特別是政治立場的高度歧異,更讓雙方對話的空間大爲限縮。突破必須找出阻力最小的路徑,經濟對話是阻力最小、空間最大的切入點。畢竟經濟是兩岸共通的語言,也具有高度共識,更是兩岸最大的利益交集所在。
蔡總統任期最後2年,不但未見跛腳,聲望反而登上高點,有足夠的條件爲自己建立歷史定位,可以從經濟議題開始,譬如,選擇對國家安全無虞的項目,對大陸開放市場與投資,讓大陸企業及民衆願意來臺發展,建立兩岸經濟雙向投資關係。民進黨政府對大陸開放市場,比較不會引起草根疑慮,吾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