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放話發錢 引火自焚(崔慈悌)
民進黨立委大炒「還稅於民」,高喊發現金或消費券,卻遭蔡總統潑了盆冷水。(中時資料照/劉宗龍攝)
民進黨立委大炒「還稅於民」,高喊發現金或消費券,卻遭蔡總統潑了盆冷水,定調「錢花在刀口上」,讓民衆的期待落空,綠委本想「發紅包,換選票」,卻反而引火自焚。
去年超徵的稅收究竟該不該還稅於民?這得從頭溯源,去了解超額的稅收究竟從哪裡來?一般而言,政府每年的支出都會先估算「有多少錢可以花?」、「錢從哪裡來?」,先有了財源再決定可以花多少錢?如何花錢。
但蔡英文上任後,許多原該編列在總預算的支出,都以特別預算的方式將財源改以舉債支應,就算今年稅收比預算數多出4500億元,若將總預算與特別預算並同計算,還是短絀,今年度國債總額還將達到6兆6千多億元,政府爽爽花,卻把債務留給後代子孫。
爲健全國家債務,《預算法》與《公共債務法》都明定,稅收超徵必須用於減少借款或增加還款,就是擔心景氣好的時候,執政者拚命把錢花掉,等景氣差的時候,又要舉債來支應開銷,但執政者卻常透過其他立法來規避。
尤其每兩年就有一次地方或中央選舉,爲拉攏選民,選前各種加碼「送紅包」的口號愈喊愈兇。扁政府時期拚命加碼老人津貼和老農津貼,等逐步年金化之後,馬政府和蔡政府又拚命開出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名目不同,但同樣都是爲了討好選民。
此次超徵的4500億元,扣除法定應分配給地方政府的稅收700億後,中央的部分約有3800億元,蔡英文去年底召開的國安高層會議中,定調將其中1000億元撥補作爲勞保及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挹注臺電作爲能源上漲但電價不漲的補貼,兩者分別可減輕勞健保和臺電財務壓力。
另外拿1000億元投入擴大公共運輸補貼、加碼照顧失能民衆、讓銀行「雨天不收傘」的貸款利息補貼等七項「加強韌性經濟方案」。剩下來的1800億元,因預估今年景氣會更差,準備拿來紓困,「優先協助高風險的國人與產業」。
如果沒有民進黨立委之前拚命喊話「還稅於民」、「普發現金1萬元」,行政官員跟着放話「發N倍券」,這樣的政策規畫確實有助臺灣面對即將來臨的經濟風暴。
但民進黨九合一敗選,讓過去最擅長的「抗中牌」、打黑金、抗威權、轉型正義牌全都失靈,眼見今年即將面對2024立委和總統大選,民進黨支持度直直落,黨內政治人物人人自危,只好拿出可以立即攏絡人心的「發紅包」手段來爭取支持。
漫天帶風向的結果,讓民衆已有「還稅於民」、「全民共享」的高度期待,府院在黨內剛「點火」時不立即滅火,反而透過放話,不斷助燃火勢,此時纔想縮手,恐怕全民的怒火還會進一步燒到明年的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