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利益不容被出賣(尹啓銘)

圖爲智利等11國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簽署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新華社)

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總統突然宣佈:將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及放寬30月齡美國牛肉進口。自家臺灣豬農不可使用萊克多巴胺,卻開放萊豬進口,暴露出政府「寧與外人,不給家奴」屈膝媚外的心態。而爲了合理化開放政策,蔡總統同時帶出「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及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新風向,點燃國人對簽署臺美BTA及加入CPTPP的期待。

可是1年多過去了,不僅臺美BTA沒半個影子,反從行之多年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長出所謂的「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及「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讓人眼花撩亂。表面上看,好似臺美經濟合作關係在不斷升溫,但若進一步細究其內容,根本都是環繞在配合美國利益強化其關鍵產業的供應鏈;至於其他方面的合作,皆僅停留在空談階段。

尤有甚者,EPPD會後經濟部長對外指出獲有四大共識,其中一項是「經濟脅迫:雙方均認爲所有經濟體都不應該受到外部脅迫。」大家記憶應還猶新,不久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要求我半導體業者填交供應鏈有關資料,並聲稱如不配合,將考慮動用美國《國防生產法》處置,這豈不就是標準的經濟脅迫!經濟部卻還在洋洋得意。

基於過往經驗,令人合理懷疑,美方是否正藉着「以會養會」,一方面拖延雙方進入洽籤BTA的時程,另方面則拉長對我方予取予求的平臺,而我政府則一步步退讓、處處迎合美國需索,例如開放萊豬進口、大量購買美國軍火,出賣了臺灣利益。

至於CPTPP,自從美國於2017年宣佈退出當時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其他11個成員將之改名爲CPTPP,其在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即大減。原TPP12國的GDP和貿易額分佔全球37%、26%;美國退出後,GDP佔比驟降至13%、貿易額減爲15%。原TPP於2020年佔我出口35%,改爲CPTPP則降至21%,遠低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佔我出口之57%,顯示對我加入該協定的意義亦減低。

而對於一些國家希望拜登政府能夠重新加入CPTPP,雷蒙多已在2021年11月彭博創新經濟論壇上明確宣稱:「基於各種原因,這現在不會發生。」同時表示,美國將於隔年初啓動一項「印太經濟架構協定」,重點在於供應鏈協調、出口管制和人工智慧標準等領域。換言之,美國將以該印太協定取代CPTPP。

反萊豬公投未過關後,中經院臺灣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就樂觀表示,農曆春節前後,臺灣可望受邀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協定,有助臺灣加入CPTPP。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的具體內容都還沒看到個影子,對臺灣是利或弊尚無由評估,政府智庫就率爾表示臺灣加入沒問題,甚至對加入CPTPP有所助益;而才過幾天,李淳又表示,臺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協定的可能性比CPTPP更高。此等專業隨同政治轉向的行徑,豈非在拿臺灣利益開玩笑。

全球供應鏈是建立在接近市場與追求最高生產效益兩項原則之上。依據雷蒙多的說法,印太經濟架構協定是以美國利益爲主軸,重建有利美國的供應鏈,並與美國協同對大陸管制出口以利美中對抗等,種種作爲都是在破壞全球供應鏈、造成全球經貿動盪不安,犧牲最大的可能就是臺灣。

臺灣出口貨品中約有78%屬於中間財,供下游生產之用,顯示臺灣已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美國政府藉着美中對抗,將臺灣推向地緣政治的火藥庫,然後以臺灣處於地緣政治風險爲由,要減少對臺灣的晶片倚賴,甚至迫使我半導體業者前往不具競爭力的美國投資設廠等,在在違背經濟運行的法則,破壞供應鏈的全球化,傷害我產業和經濟利益,不僅未見我政府出面護衛國家利益,反把企業當作提款機,一味與之配合,能說這不是出賣國家利益的政府嗎?(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