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朝小野大 臺更易捲入美中博弈(蘇泳霖)

1月13日選舉結果揭曉後,諾魯斷交、小馬可仕祝賀賴清德當選總統、中菲南海磋商,這三個事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時間軸,再一次印證了,臺灣已經完全捲入美中在臺海、南海的國際政治博弈之中。圖爲諾魯國旗(讀者提供)

臺灣大選過後,如何因應民進黨「雙少數」的政治、民意新局,進而在臺海維持兩岸戰略均勢、鬥而不破,是美中兩強都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全新問題。雖然2000年陳水扁首次以「雙少數」上臺,但國際情勢早已今非昔比,完全沒有先例可循。因此,從選後短短1周內美中相繼出手之中,就能看出未來新政局下「臺灣牌」的苗頭。

1月13日選舉結果揭曉後,排除各種政治喊話或文宣,北京唯一真正可以視爲「對臺動作」的,只有諾魯斷交一件事,至於擴大中止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減免至今仍隱而不發。至於中共軍機在臺海活動的頻次和範圍,只不過回到選前「日常」的訓練規模,並未出現大幅施壓的緊急狀況。因此,近期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裡諾說,共軍「有可能」近期對臺展示武力,只是一般的情資研判,也似乎暗示美方暫不擔心北京會有實際攻臺舉動。

觀察選後美中在臺海的博弈,呈現出明顯的「對價性」特徵,亦即「上駟對上駟,下駟對下駟」。例如,AIT主席羅森伯格爲何突然提及「臺灣地位未定論」?原因很可能是爲了選前美國白宮國安會罕見提到「美方對兩岸和平解決的結果不持異議」的表述,被外界解讀爲「美國不反對和平統一」而找平衡。換言之,華府不希望拜登「不支持臺獨」與國安會「不反對和平統一」形成疊加效應,而被視爲削弱對臺保證或「棄臺論」擡頭的跡象,所以才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

同理,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發文祝賀賴清德當選,並打破禁忌使用「臺灣總統」的稱呼,完全可以理解爲美國在運用同盟政策,爲諾魯斷交找平衡,同時也是用「臺灣牌」爭取更有利的籌碼。其中有兩個細節需要格外注意:第一,小馬可仕發文時間是1月15日,並非選後次日,而是緊隨諾魯宣佈與臺灣斷交之後;第二,中國與菲律賓在1月17日舉行南海雙邊磋商會議,會議以「雙方承諾緩和南海緊張局勢、透過外交管道解決分歧」爲結論。

由此可知,諾魯斷交、小馬可仕祝賀賴清德當選總統、中菲南海磋商,這三個事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時間軸,再一次印證了,臺灣已經完全捲入美中在臺海、南海的國際政治博弈之中。

因此,2024選舉結果給外界一個清晰的訊號:首先,民進黨政府在臺灣內部愈弱勢,就愈會尋求美國及盟友的支持和協力;其次,正是因爲新政府的弱勢,美國反而較不擔心會出現法理臺獨,從而引發臺海軍事危機的可能性,因而會更用力操控賴清德政府。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以上述視角來看新國會龍頭之爭,應該理解爲美中博弈的延長賽,豈止是「藍白合」、「綠白合」或者「誰禮讓誰」那麼簡單的問題?

(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