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諾獎需要AI,還是AI需要諾獎?來自結構生物學家和科學史研究者的觀點

果殼開始做播客啦!不管你習慣使用小宇宙、蘋果播客、喜馬拉雅,還是本站雲音樂、QQ音樂、豆瓣、Spotify等平臺,搜索“果殼時間”都可以找到我們。

上線5個月以來,果殼時間已經推出了24期節目,兩位主理人明月(odette)和遊識猷希望以聲音爲媒介,用多樣化的視角拆解科學和技術,還原科技在真實世界中的位置,也探討人和科技的關係。掃碼關注起來↓

今年的諾貝爾獎結果都已經揭曉,自然科學類的三個獎項中,有兩項跟人工智能相關,尤其是物理獎頒給了人工神經網絡相關工作,引起了諸多爭議,也爲這個古老獎項帶來了極高的討論熱度。

拋開“物理學不存在了”等調侃,諾獎今年的選擇,能否看作由AI開啓的科學革命已經到來的認證?最新一期果殼時間,我們與兩位不同背景的嘉賓用90分鐘深度解析了相關話題。

嘉賓葉盛是一名結構生物學家,目前的工作就是通過AI做蛋白質設計,他會帶來很多業內觀點;嘉賓孫亞飛爲化學博士、科學史研究者,他會帶來更宏觀的視角。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收聽↓

詳細內容

▍Part1 今年的3個自然科學類諾獎,分別厲害在哪裡

01:15 微小RNA,像膠布一樣貼上信息鏈,阻止蛋白質表達

04:40 在空間和時間上調控蛋白質生產,是生死攸關的事

08:06 蛋白質的結構,原本就是個化學問題

14:43 業內感受:Alphafold的工作爲什麼重要

18:05 AI讓戴維·貝克的蛋白質設計工作起飛,平均每週一篇頂刊論文

21:08 人工神經網絡,層層彙總信號後提取信息,就像動物的視覺皮層

▍Part2 百餘年諾獎爭議不斷,靠什麼保持權威

28:10 諾獎評選全流程,確保高度保密+高度權威

31:42 從1960年前的14年到目前的29年,從做出突破性工作到獲得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延長了

33:50 前沿和應用價值,有時候是矛盾的:鋰離子電池得獎的漫長等待

36:30 遺珠與爭議:諾獎委員會爲何就DDT得獎道歉

42:28 權威人物不一定總是權威,再次被cue的鮑林

44:17 在爭議中保持地位,也要依靠話題度

▍Part3 是物理學需要AI還是AI需要物理學?學科邊界意義何在?

48:14 諾獎是在追AI的熱點嗎?諾獎歷史上一直很時髦

50:28 葉盛:概率統計是一種重要的物理工具,物理獎的選擇有道理

53:36 孫亞飛:化學獎可以是理綜,物理獎也可以不那麼原教旨主義

55:33 什麼是物理?自然科學之父,其他自然科學分支都有它的烙印

01:00:42 學科邊界的意義在哪裡?啥是“範式”?

01:04:25 沒有人會想“我該用什麼範式研究這個問題”,但一旦範式改變,溝通就成了問題

01:06:49 科學革命一共到底有幾次?

01:11:41 在小修小補的工作中捕捉到天降AI,諾獎委員會盡力了

▍Part4 AI會給科學帶來什麼

01:14:21 AI for Science,一方面要拿AI當工具,另一方面也要用AI啓發新規律

01:17:56 AI在用“蠻力”解決問題,不提供解釋,但科學家需要解釋

01:22:23 人類的科學又何嘗不是在用“蠻力”理解世界

01:25:35 如果算力與資源成爲前沿突破的瓶頸,解決方案是什麼

今年並沒有女科學家獲獎,諾獎自然科學獎項中女性得獎者所佔的比例從去年的26/645變爲了現在的26/652。上一期果殼時間中,我們討論了哪些因素能支持一位女性取得諾獎級的成就,從去年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卡塔林·考里科聊起。同樣歡迎掃碼收聽↓

科技是生活裡的“暗物質”,它無處不在,有時存在感強烈,有時又令人難以察覺。每個人都在被科技撼動,有些人推動了科技的發展。在果殼新推出的播客果殼時間中,你會聽到相關的故事。

小宇宙、蘋果播客、喜馬拉雅、本站雲音樂、QQ音樂、豆瓣、Spotify等平臺搜索“果殼時間”,都可以找到我們,期待與各位在聲音中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