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藥物納入健保!400位病友受惠 醫療新里程碑

罕病SMA今年8月起擴大健保給付,造福近九成病友。(李念庭攝)

罕病SMA今年8月起擴大健保給付,解除確診年齡及上肢運動功能兩限制,讓不少病友重拾希望,不過仍有「下車」機制,如果藥物對病人已經無效,就要停止使用。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鍾育志教授說明,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生率約1萬至2萬分之1,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患者運動功能會持續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SMA患者有99%都在18歲以下發病,最嚴重第一型2歲前死亡率高達80%。

10歲的小晴是SMA第一型病友,4、5個月大發現不會翻身,1歲時感染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被通知只剩幾個禮拜的生命。康復後,因無法用藥,只能看着身體日漸孱弱,要整天戴着呼吸器,父母也必須隨時待命,每四小時要幫小晴拍痰。

直到她4到5歲時,終於能開始用藥,經過治療,逐漸不再全天依賴呼吸器,原本無法完整講出一句話的小晴,現在已經能唱完一首兒歌,也很喜歡規劃旅遊、露營,還常常鼓勵其他病童。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周宜卿表示,SMA有背針、基因治療與口服藥3種藥物,臺灣2020年起分階段給付SMA藥物,今年8月解除「3歲以下確診」與「上肢運動功能 RULM≥15分」兩大限制,全面擴大給付,幫助全臺約400位病友獲機會治療。

鍾育志指出,臺灣2000年研發世界首例SMA小鼠模式,創立跨科別照護團隊,歷經重重困難,今年8月SMA關懷月,終於傳來健保全面擴大給付的好消息,讓他十分感動。

周宜卿表示,SMA曾經無藥可醫,但隨醫藥發展,如今SMA藥物不僅能幫病程踩剎車,甚至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她說明,SMA進入跨科別專業診療時代,不限年齡,都能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鼓勵病友主動回診諮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