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核雕藝術家細說一“核”一世界
中新網蘇州4月9日電(記者 鍾升)蘇東坡、佛印、魯直共乘的小舟,古代十大名橋之一的寶帶橋,敦煌的六臂觀音……9日,“入核有神——方寸之間的匠心琴韻”特展在蘇州吳中博物館開展,一組組鬼斧神工、栩栩如生的核雕作品引來不少市民參觀。現場,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光福核雕)代表性傳承人陸小琴講述自己與這些核雕的故事。
蘇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遺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核雕正是蘇州代表性的非遺技藝之一,描述明代蘇州核雕藝人王叔遠作品的《核舟記》更是廣爲流傳,讓蘇州核雕爲世人所熟知。2008年,核雕(光福核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觀衆參觀核雕展。 鍾升 攝
陸小琴出生於太湖畔的光福鎮,母親是一位傳統的蘇州繡娘。陸小琴雖然遺傳了母親的一雙巧手,但比起平面的刺繡,她更喜歡立體的雕塑。在做了12年紅木雕刻後,“木匠”陸小琴轉向了核雕。“了了方寸,須彌萬丈”,在方寸果核間刻畫世界。
核雕個頭狹小,雕刻起來難度極高。爲了雕刻出滿意的作品,陸小琴將國畫的散點透視法應用到核雕上。雕刻過程不順利時,她經常茶飯不思,“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想。有時夢到一個靈感就會馬上驚醒,連夜開始雕刻”。
陸小琴“復刻”王叔遠的核舟。 鍾升 攝
核雕雖然是一門傳統的技藝。但在陸小琴看來,非遺傳承不應一味仿古,“還要用非遺技藝講好中國故事,記錄下這個時代”。奧運健兒、神舟飛船都經由刻刀塑形於果核上。從“核舟記”到“神舟記”,爲歷經數百年的非遺技藝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
吳中博物館副館長陳小玲介紹,本次核雕展是博物館“匠藝”系列展覽的首展。“匠藝”系列展覽旨在以吳地非遺文化與技藝爲核心,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溯源非遺瑰寶,攜手非遺傳承人,以“造物者”的姿態開展更具創造力的手工藝創新工作,更好地傳承蘇作匠藝、匠心、匠法,深挖江南文化底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