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魚腹植入發報器 水試所探索魚生態
農委會水試所東部研究中心在魚腹部內植入發報器,結果顯示保育成效佳。(臺東縣政府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臺東縣政府與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合作,在富山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首次以手術方式植入發報器在魚體腹部後縫合,以監測魚種在保育區內活動行爲,結果訊號回報顯示保育成效佳,臺東縣政府農業處長許家豪表示,這項技術未來除可應用在漁業採捕增加經濟效益,更可藉此推動海洋保育工作。
今年5月農委會水試所東部研究中心首度在保育區內設置3處「超音波」接收站,選定2尾三葉脣魚及2尾海雞母笛鯛活魚樣本,手術將發報器植入魚體腹部後縫合,監測這些魚種在保育區內的活動行爲。迄今已順利接收到這4尾魚所發出之超音波訊號,下半年度預計再增加4尾鸚哥魚類魚種配置超音波發報器。此外,計劃亦針對在保育區外採捕作業之地區漁船,分析其漁獲組成與經濟效益。
水試所東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偉全表示,由於超音波接收器易受環境海域潮汐、水質混濁度、生物噪音及標識物種生態習性與棲息環境影響接收強度與頻率,讓監測增添難度。自5月26日架設至7月9日,每2周由潛水人員取回超音波接收器,讀取資料後再放置回原架設處,目前已收到2尾海雞母笛鯛及1尾三葉脣魚的棲息溫度、深度資料292筆,此3尾魚仍棲息在保育區內。
受疫情影響,臺東縣富山護漁區暫停對外開放,許家豪指出,保育區內的社區民衆及海洋志工仍辛苦管理與維護,加上水試所研究,可確定知道魚類的「溢流效應」,當小魚遊離保育區後,日後在繁殖期時,仍會再回到保育區內,讓魚種繁衍生生不息,顯示出富山覆育成效良好,讓魚類資源相當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