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一江碧水向東流 ——武漢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原標題:爲了一江碧水向東流 ——武漢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 長江日報記者金文兵 黃師師 通訊員楊海垚 劉靜怡 黃敏

10月24日,國際淡水豚日,武漢生態志願者周媛在長江雙柳水域觀察到3頭長江江豚搏浪戲水。3年前,這裡的長江江豚只有寥寥數只,現在已經突破20頭。

長江江豚的詩意棲居正是長江大保護的生動註腳。

近年來,武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人民羣衆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生態文明新畫卷蔚然鋪展。

■ 扛牢長江大保護的政治責任

長江江豚見證“長江好起來”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爲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武漢,一座依江而生的城市,開始了一場力度空前的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十年禁漁”雷霆萬鈞,排污口溯源整治行動迅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及黑臭水體治理如火如荼……

堅守環保崗位30多年的朱秋銘總是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他的工作是負責記錄新洲段每個排污口的座標、整治進度和監測數據。

2019年,武漢啓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到現在,武漢累計完成整治排口1839個。

“十年禁漁”到底有多嚴?武漢漁政執法人員徐雯的回答是“零容忍”。

2月18日,3名男子在天興洲長江水域使用禁用漁具三重刺網盜捕江魚93公斤。除了罰款,其中一人因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獲刑7個月。

要治理也要修復。捷報頻傳的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將長江、漢江藏堤於岸,“險灘”變身“最美岸線”。

9月14日,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上,12所高校的千名大學生相聚在長江母親河的身旁,以感恩之心唱響“長江之歌”。一江碧水浩蕩東流,人民羣衆幸福安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至美圖景這一刻具象化。

共抓長江大保護,難在“共”字。武漢率先探索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按照“誰超標、誰賠付,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實行通順河流域上下游“雙向生態補償”。

去年6月,因上游來水水質優於目標要求,武漢如約向上遊仙桃市支付了300萬元。這也是湖北省首筆到位的長江一級支流跨市生態補償金。

“生態補償猶如強力紐帶將河流上下游緊緊捆在一起,爲實施流域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也爲湖北省推行長江大保護提供了一種創新做法。”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一茬接着一茬幹,長江生態持續向好,一些短生命週期魚類種羣在快速恢復。日前,33歲的生態環境監測人員許睿光先後來到武漢關、王家巷、武金堤、老關村等取樣點提取水樣。“連續3年來,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優於國家考覈目標。”許睿光幹勁十足。

■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鳥兒鳴唱“生態美起來”

10月16日,在府河柏泉段的天鵝湖候鳥保護區,武漢鳥友周東泉觀測到1只灰藍姬鶲。這是武漢市第468個鳥類新記錄;10月23日,觀鳥愛好者陳明觀測到小天鵝前來府河溼地越冬了。其他數以萬計的冬候鳥正在陸續前來。

今年,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佔用”豹澥湖邊一片蝦塘,繁育了8只鴨小寶。40歲的塘主朱祥能專門製作了浮筏供它們築巢。

武漢,全球首個人口過千萬的國際溼地城市,吸引鳥兒的,不只是美起來的生態環境,還有美起來的“人鳥友誼”。

6年來,從水裡到岸上,從山上到山下,武漢不斷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我們將地下排水出口改造成智能分流井,通過雨量計與液位計,自動檢測雨量大小、來水多少,將上游來水三分其道,分別進入初雨管道、污水管和雨水明渠。”在豹澥湖水環境治理現場,漢陽市政項目總工程師範攀稱爲了“水裡的問題岸上治”,項目動了不少腦筋。

10月30日,市民劉宇來到湯遜湖,被眼前一朵巨大的“生態綠花”吸引。這是一塊和足球場差不多大小的人工浮動溼地。“花片”之上是茂密的水生植物,水下有20萬平方米、1700多組的特殊膜組件。污水流過這些膜時,微生物會吃掉污染物。

在同樣不易被人發現的地方,超過300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正在東湖湖底悄然生長。

生態好不好,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說了算。

2019年11月,靈山礦區作爲武漢市首例復墾利用先行試點開工建設。去年4月,一座嶄新的靈山公園開門迎客。

5年時間,靈山的植被覆蓋度從51.8%提升至63.4%。在當地開展GEP研究的周帆琦感嘆,環境變好,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蒼鷹、雀鷹、鳳頭蜂鷹等猛禽一下子都來了。

今年5月,市生態環境局發佈:經過生態修復治理,江夏區靈山礦區GEP達到2.58億元。

武漢,一城秀水半城山。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江在這裡交匯,市域範圍內有165條5公里以上的河流、166個主要湖泊、446座大小山體以及大量耕地和林地。

結合山、水、林、田、城不同空間的修復要求,武漢下大力氣開展了河湖碧波安瀾、山脊綠脈修復、綠色國土提升、溼地花城錦繡、詩意田園稻香五大修復行動。越來越多的好山好水好田好林融入城市,城市生態基底顯著增強。

■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典範

居民樂享“生活綠起來”

對武漢而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曾爲武漢作出重大貢獻的華電湖北發電有限公司武昌熱電分公司,從1915年轟鳴的燃煤鍋爐到如今“吃”上清潔高效的天然氣,幫助城市年均減少碳排放量超過10萬噸。該廠生產技術部熱機專工徐明見證了一個百年電廠在關鍵時刻的一次次主動求變。他說:“過去我們發光照亮城市,現在發熱溫暖百姓,可帶動更多‘熱消費’用戶參與降碳。”

近年來,武漢瞄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綠色科技創新與應用。

用煤不見煤,用礦不見礦,運料不見料。2022年,武鋼打破傳統煙囪林立、鐵水四濺的生產景象,投百億元建設4A級景區,鐵了心要“破圈”。如今俯瞰廠區,百餘處高聳建築都繪上了明麗的“綵衣”,與路邊綠樹繁花交相輝映。步入大院,煙囪、煤氣櫃、冷卻塔、管廊、線纜均整治一新——儼然一座現代化花園工廠。

在中法生態城,特斯聯智慧產業園“智慧大腦”大屏上,園區每臺設備運行的耗能排放情況一目瞭然。園區內屋頂、車棚頂架設約50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板,每年可自發電量36.5萬度,年均碳減排273噸。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作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核心運行平臺,中碳登成爲全國碳資產的大數據中樞。

葛洲壩水泥公司是首批納入湖北碳市場的企業之一。過去,該企業碳配額不夠用,要額外花掉一筆“買碳錢”。吃虧之後,企業意識到,減碳是企業發展的必需,於是設立碳資產管理部門,加快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工作。近兩年來,公司投資10多億元進行節能降碳升級改造,碳排放量每年減少約50萬噸。去年,公司將盈餘的碳配額10餘萬噸賣掉,實現盈利數百萬元。

10月28日,武昌區中北路的中碳登大廈3樓登記結算大廳大屏幕上實時顯示着全國碳市場的交易行情:當日成交總量168614噸,成交均價103.44元/噸。與9月初相比,每噸上漲約10元。

上揚的碳價,激勵着更多企業投資和發展低碳技術。

在武漢,“人人蔘與,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去年6月,武漢碳普惠管理公司上線“武碳江湖”平臺,註冊用戶達70萬。居民用行動踐行綠色生活:坐一次公交車,可獲得150克的減排量;騎行共享單車1公里,可獲得40克減排量……

連續兩年,武漢以“零碳”漢馬迎接八方來客。

今年5月,一場以“碳中和”爲主題的集體婚禮在曇華林鳳凰山頂舉行。沒有華麗的婚紗禮服,沒有豪華的車隊接送,新郎新娘們身着白色T恤,乘坐公交車奔向幸福。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闊步新徵程,武漢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致力於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