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佈局疫動 建第二生產鏈
陸美經濟脫鉤加劇,臺商須考慮佈局第二條產業鏈,圖爲福建漳州市南靖縣一家臺資吉他工廠。(中新社)
在中美貿易戰與新冠疫情下,供應鏈日趨分散。圖爲一位女工在檢查電腦主板產品。(新華社資料照片)
疫情造成斷鏈危機,臺商開始建立第二生產鏈。圖爲臺商柬埔寨鞋廠。(本報系資料照片)
隨着大陸土地及勞工成本增加,加上自2018年起的美中貿易戰,及這次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斷鏈危機,迫使跨國性企業必需改變以大陸爲主要生產基地的全球供應鏈政策;全球製造業面臨重組,轉變成製造業的區域化與在地化,許多臺商也開始建立第二生產鏈。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表示,過去幾十年來,臺商的生產製造過度集中在大陸,這就帶來風險,近年也開始思考在大陸以外布建另外一個生產鏈,「但動起來不是那麼簡單」;他解釋,臺商大都是中小企業,俗話雖說「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他(中小企業)只有一顆雞蛋啊!」最重要還是要看大企業,很多中小企業臺商是依附着大企業佈局,臺商都很重視產業羣聚效應,這是臺商產業的特性,因此要移動常常是整體產業鏈一起移動。
疫情提升轉移產能意願
據3月瑞銀中國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60%的出口導向型製造業企業計劃將部分產能遷出大陸或繼續從大陸轉移出去。該比例與去年9月調查時類似,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明顯影響受訪企業的產能轉移計劃,不過顯著高於2018年末中美貿易摩擦剛開始升溫時。
另一方面,3月的瑞銀北亞企業家問卷調查(覆蓋韓國、日本、臺灣的出口相關企業)顯示,85%的受訪者表示已經或者打算將部分產能移出大陸,佔比和2018年調查時的82%大致相當,不過已經將部分產能轉移的受訪者佔比有所提高;此外,44%的受訪者稱,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他們轉移產能的意願。
3月瑞銀美國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76%的受訪者已經或計劃將部分產能移出大陸。北亞和美國的企業轉移產能意願偏高,可能與3月調查時大陸嚴格活動限制導致當時供應鏈受阻相關。
臺商對大陸投資趨保守
蔡練生指出,近2至3年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確趨於保守,主因大陸投資環境已經改變,很多臺商確實轉移到新南向國家;他指出,已經移出大陸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當近年大陸勞動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環保要求也更嚴格,企業就非搬不可,這跟新冠疫情沒關係,跟貿易戰也沒太大關係,主要是產業特性,生產成本增加就必須搬家。
蔡練生指出,這些轉移,品牌商會在背後指導,可能去印尼、越南,這些大都是品牌廠的代工廠,比如一些成衣或鞋類業者,而這一類產業的大陸業者也在外移,像越南就有很多大陸廠商。
而受疫情以及貿易戰衝擊,許多電子產業鏈也開始轉移到東南亞,或者返臺建立生產基地,而真正影響這些企業佈局的仍是品牌商因素居多,像是蘋果等品牌商。蔡練生指出,品牌廠可能要求供應鏈去印度,這些臺商也就只好去印度建廠。
此外,品牌廠像是蘋果正在建立純陸廠的供應鏈,甚至強迫臺廠整廠賣給陸廠,此時,臺商供應鏈擴建大陸以外生產基地或者轉型,就顯得格外重要。
蔡練生指出,基本上,品牌廠也還在觀察,因爲大陸確實有它的優點,比如供應鏈集聚,有大面積土地、基礎建設完整,行政效率好,「這麼大產量,一下子能搬去哪裡?」而印度投資環境不佳,東南亞的容量也有一定限制,臺商不是想搬就可以搬。
臺灣產業須走向高值化
而且還有大陸因素存在,比如大陸廠房要如何處理?大陸讓不讓你搬走?大陸廠勞工如何處裡?因此,臺商搬廠其實不是那麼簡單。
「當然從這一次美中貿易戰到新冠疫情,大家也開始作適度分散,但分散到哪裡?回臺灣?東南亞?美國?都還要看產業特性以及大廠的動向而定。」蔡練生指出,臺灣其實也不歡迎太多傳產產業搬回臺灣,因爲沒有那麼多勞動力;事實上,很多人還在觀望貿易戰會不會持續,品牌廠也在觀望,這還牽扯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態度,品牌廠要聽川普的,而供應鏈又必須聽品牌廠。
面對外在環境變局,蔡練生指出,臺灣產業還是要往「高值化」去走,像是有一些廠商在貿易戰下一點影響都沒有,主因產品具領先技術及專利保護,利潤率在40%以上,且客戶非買不可。
他說,臺灣資源有限,不可能通通都要做,基本上臺灣也都沒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產品最怕是「茅山道士」(毛利率3%至4%)」,臺灣產業必須走向高值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