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如何爲古都南京代言?

新華社南京11月13日電 題:創新如何爲古都南京代言

新華社記者謝良、劉紅霞、朱國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連續三年,南京市委“一號文件”聚焦“創新名城”之策;連續三年,新年“第一會”探討“創新名城”之路。

創新,是南京應對當下的現實考量,更是南京贏得未來的戰略抉擇。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入園進企,感受南京創新的躍升姿態,觸摸其澎湃的脈動。

突出制度引領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南京市江寧勝利路88號,今年6月迎來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落戶。

這家由兵器裝備集團、中國一汽、東風公司、長安汽車和南京江寧經開科技共同出資160億元設立的科技平臺公司,主要任務是對汽車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進行“定向爆破”。

央地合作,選擇南京江寧,看好的是這裡較爲完整的汽車產業鏈,而南京也在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城市和應用先導城市。

如何把今天的“看好”變成明天的“讚歎”?南京的回答是,創新文章創新做。

古都南京,創新基因厚植,誕生於1865年的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創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先河。

今天,南京建設“創新名城”,將構建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機制擺在首位。

搶佔網絡通信與安全技術制高點的紫金山實驗室、旨在破解“重化圍江”的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相繼成立;綜合交通國家重點實驗室、新醫藥生命健康重點實驗室也在謀劃建設中。

創新,爲南京代言——

組建實體化運作的市委創新委,強化創新治理的頂層設計;聚焦軟件和信息服務、新醫藥與生命健康、智能製造裝備等8大產業,推行產業鏈鏈長制”;佈局建立28家海外協同創新中心,舉辦“南京創新周”,推動形成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體系……

“中汽創智將通過自主、合作、協同實現核心技術掌控,向全球招賢,揭榜攻關。”首席執政官李豐軍說,“靈活的創新機制,將賦予公司前所未有的活力。”

企業活力的背後,是南京創新的張力。

聚焦科教優勢 打造成果轉化新模式

從化工生產到污水處理,從血糖檢測到空氣淨化,從飲用水過濾到食品生產……走進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膜科學技術研究所,關於“膜”的概念和運用顛覆你的認知。

“大家熟悉的李錦記的醬油、恆順的醋、光明的牛奶、茅臺的白酒,都在用我們研發的膜,提升了生產品質。”膜科學技術研究所負責人李衛星說,“早些年,洋品牌佔據膜市場主導,如今,民族品牌在崛起。”

五中全會提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南京是科教名城,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80多名“兩院”院士,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研究生數量、院士數量均位列全國前三名。

如何將科教名城這個“先天優勢”轉變爲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態勢”?還是“創新”二字。

“高校大量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關鍵在於‘最後一公里’未打通,還停留在實驗階段。”李衛星說,“將瓶瓶罐罐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和裝置,才能吸引企業投資。”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南京提出的關鍵舉措是——

組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新型研發機構

李衛星的膜產業孵化器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機構:對高校科研人員的原創成果進行“二次開發”,將其變爲產品和裝置,進而實現技術升值轉移,成功孵化引進75家膜相關企業,2019年實現營收超14億元,其中上市公司就有2家。

數據顯示,近三年,南京累計組建各類新型研發機構超400家,吸引6名諾獎圖靈獎得主、98名中外院士來南京創新創業,孵化引進科技企業超7000家。

新型研發機構,正成爲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新名片”。

“新名片”彰顯出南京創新的磁力。

精選育苗造林 構建科創企業森林

葉片飛轉,LED燈亮起。光影形成的蝴蝶、小鳥、汽車躍然而出,動圖懸浮在空中,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被帶進現實。

這項被稱爲“全息3D智能炫屏”的發明來自南京一個“90後”創業團隊。公司創立僅4年,營收超4000萬元。

團隊創始人周全告訴記者,大學一畢業,南京市和東南大學給錢給地給公寓,對其早期創業扶持幫助;中期又拿了不少“真金白銀”的政府補貼,公司得以快速成長。

種好“三棵樹”,構建科創企業森林持續生長機制,是南京構建“創新名城”的一篇大文章——

面向本土企業“育苗造林”;放眼全球企業“移栽大樹”;盤活存量企業讓“老樹新芽”。

如果說周全及其團隊是南京“育苗造林”受益者,那麼南京嘉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老樹發新芽”的典型。

這家通信和智能化業務服務商成立於1998年,通過不斷尋找行業痛點,創新服務理念,近10年的複合增長率達40%,2018年成長爲南京市瞪羚企業。

“越是困難,越要創新。”公司創始人、總裁宗琰介紹,今年雖有疫情影響,增長仍超過20%。伴隨5G應用拓展,公司有望再次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至2020年4月,南京擁有獨角獸企業15家、瞪羚企業312家。

下一隻獨角獸在哪裡?南京人的回答是,它一定出現在科創企業森林裡。

把一個什麼樣的南京留給未來?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說,南京要發展,必須抓創新;南京抓創新,必須爭一流。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數十年也應如此。

這就是南京創新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