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算算北京冬奧的經濟帳

旺報社評

在疫情打擊下,東京奧運不僅延期舉辦,因而造成觀光與門票收入損失慘重,次年勉強舉辦,還加重了本土疫情,導致民怨四起。北京冬奧在變種病毒及美國「外交抵制」干擾下終於順利登場,讓運動員盡情發揮爲國爭光。

冰雪產業助脫貧

最近20年,奧運會主辦權從多達兩位數城市爭奪,到現在幾乎乏人問津,重要原因就是主辦國家出現鉅額虧空。雅典奧運會和里約奧運會後,希臘、巴西兩國的經濟衰退有目共睹;俄羅斯冬奧會510億美元的龐大開支更是令人瞠目;東京奧運對經濟的拖累遠大於日本政府預期的奧運紅利,最終的開支也是申辦時預算的兩倍。北京冬奧在疫情下,同樣失去門票收入,相關的餐飲、住宿、交通、觀光業也錯失不少紅利。

但北京不僅只盯着門票、旅遊這點收入,衡量奧運經濟對主辦國的影響,不能只看場館建設、賽時營運和門票、贊助費、轉播收入、品牌授權等帳面收支,因爲奧運經濟不僅涵蓋至少4年以上的前奧運階段、奧運比賽日,還包括聖火熄滅後的後奧運階段。至少有以下幾筆冬奧經濟帳可以盤算:

首先,大陸冰雪產業藉冬奧契機獲得快速發展。大陸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冰雪產業發展,《「十四五」體育發展規畫》、《冰雪旅遊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產業政策,爲冰雪產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市場前景。

在政策推動下,大陸冰雪場地設施快速增長,到2021年初已有654塊標準冰場、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冰雪賽事蓬勃發展,2018-2019賽季大陸冰雪賽事達75項,包括北京世界女子冰壺錦標賽、單板滑雪大跳臺世界盃、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等重大國際賽事;冰雪旅遊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2020-2021雪季冰雪旅遊人數2.3億人次,冰雪旅遊收入達3900億元(人民幣,下同);冰雪裝備製造業發展壯大,大陸各地在建及擬建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園區及小鎮接近20個。

冰雪產業的發展還將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大陸利用冬奧將京津冀三省市連接起來,成爲區域經濟中心,從北京到崇禮和延慶的高鐵,將這些貧困山區與北京連接起來,透過旅遊和冰雪運動刺激那裡的經濟發展。

全民投入拉動GDP

其次,科技冬奧成果顯著。北京冬奧開幕式的科技元素讓人宛若進入漫威世界,有大約37個項目的112項新技術成果運用於冬奧的醫療、氣象、交通、轉播等服務上,數位人民幣已運用在40.3萬個冬奧場景,全面通用於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消費等場所。有機構預測,強調碳中和的北京冬奧,從場館建設節能技術到綠色環保材料應用,再到新能源車、智慧機器人等,將帶動市場投資機遇。

另外,冬奧市場開發也有收穫。企業贊助冬奧獲得的品牌影響力僅是部分縮影,以賣到缺貨的冬奧吉祥物「冰墩墩」爲例:位於北京王府井的冬奧特許商品旗艦店單日銷售額近300萬元;「冰墩墩概念股」元隆雅圖在大陸股市虎年第一個交易日即漲停;「冰墩墩」生產廠商晉江恆盛玩具公司爲工人買機票提前復工。

大陸還藉助冬奧開啓了一場冰雪主題的影視流量盛宴。綜藝《冬夢之約》、電視劇《冰雪之名》與《超越》,冰雪題材的影視劇、冬季運動真人秀,與奧運、冰雪運動相關的作品在大陸各大電視臺及網路上熱播,吸引更多民衆關注並投入冰雪運動,形成風潮,這背後更是國家對推廣全民運動、打造體育強國的遠謀規畫。

大陸「十四五規畫」要投資10.6兆用於新基建,今年開年僅10天就有超過5000個重大基建項目開工,總投資額超過3兆,相較之下,奧運場館的投資建設不過九牛一毛。冬奧場館建設和相關配套設施,以及機場、高鐵、城市建設、5G、人工智慧等固定資產投資和新基建,有助拉動大陸GDP和就業,說冬奧收支平衡還算是謙虛的。

大陸龐大消費市場剛剛起飛,與其唱衰北京冬奧,不如抓住大陸中產階級興起、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投資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