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每天花2小時只寫35字 龜速磨出剪翼史
作家王文興耗時13年,完成第3部小說《剪翼史》。(姚志平攝)
梳齊的西裝頭、金邊眼鏡,清瘦的身子穿上潔白襯衫,作家王文興給人彷彿數十年不變的印象,然而這不是錯覺,底定他人生今日樣貌的時間點,可往前回溯到18歲。「我從那時起就養成每天讀2小時、1天讀1、2頁的慢讀習慣,至今沒有懷疑與更改過。」
費時13年,77歲的王文興終於交出人生第3部長篇小說《剪翼史》。這些年來,他每天寫作2小時、完成35個字,「寫完的那天,跟平常一樣,沒有特別的心情。」他的語調依然平靜無波。
雖然話聲細微、緩慢,但王文興其實常語出驚人。比如他認爲,閱讀與寫作不見得能幫助瞭解人性、累積智慧,「任何只要在飢餓邊緣度過的人,對人生的看法肯定比我深刻。」他說:「我從讀和寫得到的,無非是麻醉的快感,只有做這兩件事我才能抗拒歲月的壓力。」
這是他爲何願如磨坊工人般,日復一日推着石磨,以龜速書寫《剪翼史》。書中寫的是與他大半人生最貼近的,大學教授的晚年生活─身體不適、婚姻失敗、與繫上當權者不合,連選課學生都越來越少,在種種不順遂中,主角賀宗成尋求宗教寄託,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姿態度過了最後的教學歲月。
「世界上的文學公認教學生活最難寫,因爲平淡,浪漫的趣味少,既然大家不碰,我便來挑戰。」王文興說,書中自然結合他的所見所聞,「但就算有,也修改到面目全非。」
爲何賦予主角如此消極的性格?「重要的不是他的個性,而是命運的過程。」王文興解釋,他是以一個「allegorical figure(象徵性人物)」來描繪人普遍的處境與侷限,賀宗成不完全是個人、而是許多人集體意識的代表,這個概念無疑是走在現代主義的路子上,「寫實主義偏重描繪人與人的關係,現代主義接收心理學的影響,內容上轉向挖掘人的內心,形式文體則追求詩歌般的文字。」
然而他補充:「文學中我只相信寫實主義。」即使人物作爲抽象代表,仍需有寫實的細節描繪,才足以服人。他尤重小說一氣呵成的「張力」,認爲理想的寫法,是始終讓文字保持懸疑感與連貫性,「全書是高度的濃縮,從第一個到最後一字,都可以看成是一句話。」
對他而言,能做到這種理想的文字張力的,是中國的歌行長詩,至於自己的作品呢?王文興淡定說:「談不上滿意,只是把工作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