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唐代長安東西市分佈圖
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境裡,通常將購物說成是買東西,而只要不是活物的物品,都可以統稱爲“東西”。關於“買東西”稱謂的由來,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跟明代大儒朱熹有關。
一次,朱熹在授課時問諸生:“既然去市井採買,爲何喚作‘買東西’,而不叫‘買南北’?”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年僅十歲的小童子站了起來說:“我認爲所謂買‘東西’,乃是古人認爲東、西二方蘊含木金之物,性屬剛強,可置於竹籃之內。而南北二方,一爲水,一爲火,水不可盛,火不可近,故而人們不說‘買南北’。”此言一出,滿堂皆驚,紛紛豎起大拇指。這便是古代對於“買東西”由來的一種解釋。
除了上述“五行”說法之外,還有關於集市的說法。根據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學者龔偉考證,關於“買東西”一詞的由來,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據說在東漢時期,人們購買物品,大都是選擇前往洛陽或者長安。在當時的漢朝,洛陽跟長安可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一個位於東邊,另一個則位於西邊。俗語有“買東”或“買西”,即到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購貨,所以“東西”成爲貨物的代稱。
除了漢朝的洛陽城跟長安城之外,流傳最廣的說法,還是唐朝時期古長安的東市與西市。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大興城,皇城東側設有兩個市場,分別在朱雀大街兩側相同的位置,東側叫都會市,西側叫利人市,唐代改名東市、西市。東市由於靠近三大內(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周圍坊裡多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宅第,所以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積集”(《長安志·東市》),以漢人經營爲主,市場經營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滿足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的需要。而西市則距三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以胡人經營爲主,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以及從西域帶來的香料、金銀飾器等日常生活品。
當時在唐朝長安城裡,一般普通漢人的社會地位要高於胡人,因此,胡人是不能夠進入東市進行買賣的。這樣到東市稱買東,去西市稱買西,統稱爲“買東西”。另據史料記載,唐朝的古長安有九個集市,東市和西市是其中較大的兩個。《木蘭詩》中有云:“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老百姓購物大多前往東市和西市,久而久之,將購物稱作“買東西”。
此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吃東西”一說,既然“東西”屬金木和除食物之類的其他物品,均不可入口,怎麼能吃“東西”?清代對此說有精到的解釋:“民生日用所需俱出於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說,百姓的吃穿用度都取之草木的根、莖葉花果和種子,不是直接得來,便是用金錢所買,所以“東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詞。文/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