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轄區居民羣衆幸福“加碼”
□蘇報記者 王可 蘇報通訊員 蒯菡菲
近日,家住姑蘇區現代花園蘭園的顧阿姨給姑蘇區雙塔街道杏秀社區送來一面錦旗。顧阿姨的老伴許杏根因肢體殘疾,常年臥牀。社區在走訪時瞭解到該情況後,經常上門幫忙照顧許老伯,還聯合相關部門對老人家中進行適老化改造,保障他們的居家安全。據悉,這只是雙塔街道給居民“送溫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雙塔街道各社區以“千家萬戶”大走訪的形式用實際行動爲轄區居民羣衆幸福“加碼”。
溫情走訪
貼心關懷暖人心
“感謝社區幫我換了新牀,感覺最近睡眠都變好了!”家住金桂弄18號的沈衍明激動地說。沈衍明是視力一級殘疾人,與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同住。雙塔街道錦帆路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時發現,沈衍明的牀墊已經使用多年,牀墊發黴嚴重影響他的睡眠質量。社區第一時間聯繫轄區共建單位挑選了一張符合沈衍明需求的牀墊,並與鼎盛龍湖物業一起將牀墊送上門,並安裝妥帖。
去年以來,雙塔街道開展“千家萬戶”大走訪行動,通過上門、發微信、打電話等方式推進“走百家、訪千戶、惠萬民”分片包乾入戶走訪工作,將走訪工作與政策宣傳相結合,做到“一清二講三回四訪”,用民情日記記錄各家狀況、意見訴求,尤其是那些轄區內的特殊人羣。街道完成一輪走訪,每輪覆蓋重點人羣7300多人。
進入冬季,滄浪亭社區還邀請“姐妹淘”編織坊的居民,專門爲轄區老人編織保暖防寒的愛心馬甲,並由工作人員親手送到居民手上,提醒他們冬季乾燥記得家中“三清三關”,還不忘記錄老人們近期的生活需求。街道在走訪時不斷探索重點人羣分類管理模式,在完成第一輪走訪及完善轄區人羣信息的基礎上,對重點人羣進行分類管理,制定不同的走訪服務標準,精準響應居民羣衆的各類需求。
紓困解難
健康守護在身邊
裡河社區居民穆阿姨由於幾年前中風,腿腳十分不便,還患有糖尿病,視力接近失明狀態。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中瞭解到穆阿姨的哥哥年近八十,送她去醫院就醫成爲一大難題。爲此,社區爲他們聯繫了“揹包醫生”上門提供服務,並給予飲食調理、康復訓練等建議。
爲解決走訪中普遍發現的“老人看病難”問題,裡河社區設立“揹包醫生”服務點。每週一上午8:00,來自蘇州一〇〇醫院的醫護人員會爲裡河社區居民提供服務。翠園社區則邀請蘇州一〇〇醫院的“青年幫幫團”走進社區,提供貼心的醫療關懷,守護老人們的晚年生活。
據瞭解,對於居民羣衆反饋的問題,雙塔街道要求各社區能當場解決的第一時間進行答覆;不能當場解決的,在限定工作日內答覆。社區靠自身力量不能解決的,第一時間上報街道,建立“走訪—排摸—記錄—處理—反饋”的問題閉環處置機制。在此過程中,社區工作者堅持“帶着問題”走訪,躬下身子察民情,瞭解羣衆的實際情況,針對羣衆煩心事、困難事有的放矢、靶向發力,推動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延伸。
安全護航
適老化改造築防線
在滾繡坊社區的凌老伯家裡,衛生間加裝了牢固的把手,再也不用擔心摔倒了;退休老醫生顧以玫的衛生間和廚房地面鋪設了防滑磚;在網師巷社區的胡阿姨家,衛生間裡的浴缸被淋浴設備取代……結合去年街道開展的適老化改造項目,雙塔街道轄區各社區帶着政策“走”,向居民宣傳改造的補貼政策及服務項目。通過多方協調,去年,雙塔街道成功幫助224戶老人家中完成適老化改造,以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和住宅特點制定不同方案,通過小改造解決大問題。
雙塔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將繼續推進走訪工作,緊抓走訪質量,繼續帶着感情、帶着溫度聚焦居民羣衆的“急難愁盼”,切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持續提升轄區居民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