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邱祖胤》八百壯士守住了什麼
大陸電影《八佰》(圖/新華網)
描述抗日重要戰役、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近期在大陸上映,引起廣泛討論;同樣的故事,臺灣曾在1975年由丁善璽導演,柯俊雄、林青霞主演,推出《八百壯士》,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凝聚向心。
《八佰》演的就是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故事,臺灣民衆熟悉的是柯俊雄所演的謝晉元團長,以及林青霞所飾演冒死送國旗進倉庫的熱血少女楊惠敏。但這場戰役畢竟發生在國民政府主政時期,《八佰》是否如實呈現青天白日旗與中華民國國徽?是否唱黃埔軍校的校歌?事前特別令人關注。不過目前看來,卻有更多人對這部電影改編愛爾蘭民謠《Danny Boy》作爲主題曲有意見。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靜安區南部,蘇州河北岸,建於1931年,是當年閘北一帶佔地最廣的一處建築,1937年中日開戰,日軍本圖速戰速決,喊出「三月亡華」的口號,8月鬆滬戰役卻與國軍陷入拉鋸戰,速戰之夢破碎,10月更發生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堅守陣地,最終雖功敗垂成,卻鼓舞了全中國抗日的決心。
丁善璽版本的《八百壯士》,主線擺在國軍88師524團團長謝晉元,帶領號稱「八百壯士」的480名青年官兵,固守四行倉庫;另一線則爲女童軍楊惠敏將一面12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裹在身上,冒着炮火自租界出發,勇渡蘇州河,將國旗安然送抵倉庫。熱血情節,賺人熱淚。
管虎版的《八佰》,則着重還原現場,使觀衆對戰爭產生感同身受的既視感,寫實,殘酷,且殘忍;另一方面則是聚焦隔着蘇州河的租界,當時中外媒體在此隔岸觀火,一片歌舞昇平、紙醉金迷,對比戰場的血肉橫飛與斷垣殘壁,特別顯得荒謬。
荒謬的當然不只這些,鎮守的官兵只有480人而稱八百,是膨風壯膽虛張聲勢,還是華人向來浮報數字積弊成習,已不重要。以寡擊衆,延長戰線,鼓舞士氣,卻是事實。
有趣的是,同樣是回顧歷史,民國建國百年時,對岸拍攝了《十月圍城》,臺灣卻繳了白卷;對日抗戰75年,關鍵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同樣由對岸搶先詮釋。在影視傳播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的今日,對於歷史話語權的掌握,對岸的企圖心顯然強力許多。反觀臺灣的中華民國也好,國民黨也好,對於創黨的苦心孤詣,乃至在抗日戰爭對全中國的貢獻,似乎愈來愈欠缺說好一個感人故事的能力,甚至形同放棄。
姑且不論《八佰》是對岸藉此爲中美對抗的屈居下風找慰藉,還是對臺灣的統戰,「八百壯士」的以寡擊衆、永不放棄的精神,擺在現今,依舊充滿啓發,而且鼓舞人心。當年的八百壯士到底守住了什麼?值得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