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忠/病毒危機,你只注意搶口罩?
文/葉文忠
正當新冠肺炎(COVlD-19)在全球發病臺灣「口罩之亂」時,一則不引人注意的新聞,大陸將建造核動力破冰船,未來將開闢北極新航道,戰略佈局北極的企圖不言可喻,但我看到背後的意思,代表北極夏季將完全無冰,所以北極航道即將完全開通,不然強權搶什麼?
一般而言,肇因嚴重空污帶來的生活習慣,口罩早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理當十分充足,但此次口罩之亂之離譜,SARS期間都沒如此誇張,從口罩無缺,到口罩實名制七天兩片並呼籲「不需要戴口罩」,說明了口罩困窘的急迫性,「無缺」最終證明了「無能」,無缺是口號,無能是感覺,買不到口罩,社羣充斥的無腦訊息,人民瘋搶物資,搶衛生紙,搶衛生棉,無能配合無知,防疫宣導簡直當機。
臺灣的防疫水準與醫療能力本來就高,並經過SARS的經驗,根本不必太擔心,但媒體蒼黃吠噬,時刻都在放大疫情,危言聳聽的表述方式,引述的訊息之亂,莫衷一是,人們盡信媒體的結果就是「野獸狂奔」,多年前,我爲文「狂犬,咬到你了嗎?」麗沙病毒狂犬病被大肆放大,歷史已重演媒體人禍。
給大家幾個數字參考,近世紀出現的兇悍新病毒,1976年伊波拉病毒平均死亡率50%,2002年SARS病毒死亡率10%,2012年MERS病毒死亡率37%,2019新冠病毒死亡率2%,看到無知之處了嗎?看到可怕之處了嗎?
「無知之處」,是新冠病毒高傳染率與相對偏低的死亡率,你只需當遇上高強度的流感預防態度與衛生習慣即可,被新冠嚇死,卻對身邊的流感、登革熱不痛不癢,美國爆發流感,半年內1900萬人感染,死了1萬人,2015年登革熱大爆發,南臺灣就死了一百多人,SARS爆發時,臺灣死了72人,今天新冠病毒出現,包括民進黨政府、媒體,聽到發病點是大陸就起乩,甚至「懷疑病毒是被做出來的」,意圖導向生化武器播種仇恨病毒,吳宗憲爲了口罩,開直播和1450對罵,我看了好笑,你跟仇恨病毒發病的殭屍談生命價值?臺灣原有的正面價值觀早腐朽多年,邪門歪道方爲正道,誰還敢談人道?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病源是「菊頭蝠」,中介物種可能是穿山甲,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說,蝙蝠帶有的冠狀病毒非常多,人類入侵蝙蝠棲地,使得蝙蝠與野生動物身上冠狀病毒有機會傳染給人類,伊波拉病毒也極可能是從蝙蝠傳染給人類。
▲科學家已分析新冠病毒來自菊頭蝠。(圖/翻攝自百度)
從伊波拉到SARS,相隔26年,SARS到MERS,10年,MERS到新冠,7年,就在新冠出現的當下,巴西又發現8500種基因庫配對不到的「神秘新病毒」,這叫趨勢圖,纔是真正「可怕之處」,人畜共通的病毒爆發的越來越近,想過怎麼回事?
不斷開發,就不斷製造接觸新病源的機會,那些原本不耐高溫的病毒,隨着全球暖化,病原體逐漸演化適應高溫,人體的防禦系統失效,而那些原本就適應高溫的病毒,也隨着暖化,開始向溫帶移動,像蚊子散佈的登革熱或茲卡病毒,全球每年得死好幾百萬人,病媒蚊開始向高緯度蔓延。話說回來,臺灣沒蝙蝠嗎?臺灣人口密度舉世之冠,何時會掛上「臺灣肺炎」之名誰敢說不會有?
環環相扣,單純的原因造孽,卻在不同的地方展現惡果,暖化讓兩極融冰速度越來越快,北極航道因此開通,格陵蘭覆蓋在土地上的三公里高的冰層是科學家最爲擔心的融冰,格陵蘭東南方的小島庫魯素克(Kulusuk)去年8月一塊足球場大小的冰塊高達125億噸,直接從冰川上融化掉落,破了歷史紀錄,如果格陵蘭的冰層全數融冰,全球海平面將上升七公尺。
▲格陵蘭大規模的融冰正在發生。(圖/路透社)
另一方面,暖化讓北極圈包括西伯利亞的永凍土快速解凍,土下冰封的千萬年前的菌體病原都將陸續被釋放出來,新冠病毒不過是個小case,想到此,你難道不毛骨悚然?去年16歲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 參加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含淚對世界領袖發出怒吼,看看這個女孩,臺灣的年輕人們,你們不汗顏?你們知道你們支持的政府正在幹些什麼事?
是的,臺灣力小,阻止升溫沒什麼力量,但蔡政府正錯誤的能源政策,讓暖化火上加油,那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民進黨How dare you!,忘了臺灣身處在什麼地理位置,忘了海島可能面對毀滅的天災,這纔是最渾球的地方,海水漫淹臺灣指日可待,殘酷地說,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有能力準備嗎?這代年輕人恐將親眼目睹這世紀浩劫。
病毒見證了暖化惡果,中國大陸正在進行大西北的整治進行綠化工程,控制沙塵暴,降低CO2的排放,透過NASA衛星監測,全球新增的綠地,中國大陸就貢獻了25%,臺灣呢?民粹當道,碳排居高不下,對口罩恐慌,是畫錯的重點,保護地球,保護生態,拯救環境纔是救贖,諷刺的是,救了地球,才能照顧你的小私小利,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一個小病毒,可以讓整個人類文明癱瘓,下個病毒還在排隊,大規模的融冰正在發生,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 作者葉文忠的其他文章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更多葉文忠的精彩好文請見《ETtoday新聞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