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經濟的意義不僅是讓人“慢”下來
近年來,休閒經濟在我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從城市的繁華商圈到鄉村的靜謐角落,各類休閒業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這股浪潮之中,年輕人無疑是最爲活躍的羣體。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的網紅打卡地,還是週末人頭攢動的音樂節、藝術展,以及新興的露營、飛盤、劇本殺等休閒活動,年輕人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休閒模式,而是憑藉着對新事物的敏銳嗅覺和勇於嘗試的精神,不斷探索、創造着屬於自己的休閒方式,爲休閒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休閒經濟不僅是表面的消費現象,也激發着年輕人的創造活力。如何讓休閒經濟這片沃土培育出更多年輕人的創造力之花,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首先,休閒場景可謂年輕人創意的“孵化搖籃”。休閒經濟涵蓋的新興業態五花八門,爲年輕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如同創意的“靈感觸發器”。以“轟趴”爲例,它打破了傳統聚會的沉悶,集餐飲、娛樂、住宿於一體,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定製派對主題,無論是動漫風、復古風還是電競風,都能輕鬆實現。在專屬空間裡,他們盡情釋放個性,從場地佈置到活動策劃,每一個環節都激發着創造力。圍爐煮茶同樣具有魅力,它不只是簡單的喝茶,而是融合了社交、文化與審美。在嫋嫋茶香中,年輕人圍坐一起,分享生活感悟、探討興趣愛好。茶葉的選擇、茶具的搭配、茶點的準備,都成爲他們發揮創意的小天地。
休閒時光中的社交互動,是年輕人創意滋生的肥沃土壤。當年輕人走出家門,與朋友相聚於各類休閒場所,思想的碰撞便悄然發生。在一場戶外音樂節上,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年輕人因對音樂的熱愛匯聚一堂。他們交流着對音樂風格的見解,分享着各自的人生故事,從音樂創作技巧到舞臺表演形式,從文化潮流到社會現象,無所不談。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提出的“符號互動論”指出,個體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來理解和定義自我與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新的觀念、想法得以產生。年輕人在休閒社交中,不斷接收來自同伴的不同觀點、經驗,如同在腦海中搭建起一座創意的“素材庫”,隨時可以從中提取元素進行組合和加工,孕育出全新的創意成果。
再者,閒暇時光堪稱靈感的“孕育土壤”。閒暇時光爲年輕人提供了難得的放鬆機會,使其從繁忙的日常中解脫出來,讓疲憊的身心得到舒緩。當緊繃的神經鬆弛下來,創造力便有了萌動的空間。相傳,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放鬆身心時,敏銳捕捉到水的浮力變化,靈感閃現間發現了浮力定律。如今,年輕人面臨學業與職場雙重高壓,焦慮與疲憊常伴。他們通過酣暢運動、冥想放空、與萌寵互動等休閒方式驅散壓力,養精蓄銳。此外,休閒社交還能打通信息渠道、拓展人脈,提升個體的資源整合能力,實現人力資本的累積。
閒暇給予年輕人自由支配的時間,他們得以依憑興趣,自主探尋新知識、新技能,深入挖掘自身潛能。這種自主探索的經歷,恰是培育創造力的優質“養分”。從教育心理學來看,當個體處於自主學習狀態,好奇心與求知慾被充分激發,思維活躍度升至峰值,更易催生獨特見解與創新思維。有研究發現,相較於工作時間內受環境驅動的創新,休閒時間更可能產生側重於基本規律與基礎概念等具有深遠影響的原創性發明。
爲了讓休閒經濟更好地激發年輕人的創造活力,多方助力必不可少。政府應當發揮引領作用,加大對休閒基礎設施的投入,打造更多兼具創意與實用性的公共休閒空間,如藝術街區、創意公園等,爲年輕人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創作場地。企業作爲休閒經濟的重要參與者,需洞察年輕人需求。企業內部要營造寬鬆的創新氛圍,推行彈性工作制度,允許員工在休閒時光中汲取靈感,還可設立創意獎勵基金,對有價值的創意想法給予物質激勵。社會層面同樣要爲年輕人的創意營造良好氛圍。媒體應加大對青年創意成果的宣傳報道,通過舉辦創意展覽、線上展示等活動,讓更多人看到年輕人的奇思妙想,提升其成就感與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創意事業。
年輕人以創意爲筆,繪就多彩休閒畫卷;休閒經濟則爲年輕人提供豐沃土壤,助力他們綻放創新光芒。休閒經濟與年輕人的創造活力相互交融、彼此成就,推動社會邁向更加有活力、有創意的未來。
(作者系山東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