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大放水,又要來了?
點擊藍字“聽三哥說”關注我吧~
有粉絲前天問我,說他看了好幾個大V的視頻和文章,說接下來央行要大放水了,通脹要來了,物價要漲了,問我是不是真的。
在這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
首先我覺得,在這些人眼裡央行放水就和他們家廚房裡的水龍頭一樣,只要擰開龍頭不管,遲早家裡就會被水漫金山。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我從沒見過一次言必稱“大放水”的人,完整系統的闡述到底這個央行的水到底怎麼放下來,又是怎麼影響到物價和個體收入的。
怎麼讓水到個體和企業的手裡呢?
是居委會大媽敲開你的家門然後畢恭畢敬的送給你一摞鈔票,還是單位領導和藹的通知你年底工資上漲30%?
我猜都沒有都吧?
在有些人看來彷彿央行那邊閘門一開,貨幣就會噴涌而出,然後就是工資上漲,物價上浮,資產價格飛昇,最後大家在喜迎上漲的歡聲笑語中走出經濟低谷,攜手迎接屬於各自更美好的未來。
如果是這樣,我想請這些“放水黨”解釋一下,在過去幾年快速增長後的M2已經達到300萬億,爲何市場卻被蒙上了通縮的陰影呢?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過去的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5%,9月份同比下降27.1%。
一個具有14億人口以製造業立國,以全工業體系爲基礎,號稱世界工廠爲全球輸送物美價廉產品的國家,這樣的數據我實在沒看出來是通脹到哪了。
通縮倒是越來越像了。
工業企業的利潤下降,再聯繫到之前社融數據的冷淡,還有CPI同比下降不止的趨勢,事實證明最基層的居民手中並沒有消費能力支撐起企業的利潤。
需求不足無法帶動企業盈利上漲,從而個體預期收入也連帶被拖累繼續放緩,進而就是就業崗位減少。
這時候放水的威力在哪呢?上半年M2增速一直居高不下,而9月份更具有流通性代表的M1同比下降7.4%,連續第六個月負增長。
你的大水漫灌的到底是灌到哪去了?
要清楚一點,央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本身,就是反應了市場主體已經對經濟預期信心不足的一種直接表現,而從9月份最新的數據看,央行的政策屬於絕對的打提前量的操作。
但問題的關鍵不在這裡,是在借錢,誰來借錢纔是問題的關鍵。
我猜社融數據這些人是從來不看的,居民和企業(民企)借錢的數據幾次拉出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從來沒有的負值,這種情況下還在迷信放水能解決問題,多少已經有點宗教信仰的感覺了。
我就一個問題,經濟系統裡沒人和企業站出來借錢,你央行任憑神通再怎麼廣大,這貨幣之水怎麼你放下去?
銀行開個卡車在大馬路上撒鈔票看誰撿的多?還是商業銀行挨個往企業的賬戶裡直接轉賬,讓企業加大投資擴張市場增加崗位?
整個居民部門上半年貸款增長才1.45萬億,是過去13年以來的最低值。
看到沒?居民端在化債期主要就是償債+儲蓄,這種情況下還想讓居民繼續借錢舉債?
而居民端一謹慎,企業端必然跟着收緊,所以企業也不借錢舉債。
讓企業借錢投資?現有的產能都消化不完,再多加產能多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是嫌債務的負擔不重麼?
問題的根源是居民爲什麼不借錢,企業爲什麼不融資。
原因不復雜,怕風險。
大家都懼怕新增的債務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收益,而是單純的增加資金成本的支出。
一個觀點成爲了共識,那就是在擔心未來經濟預期放緩的背景下,任何負債都可能會成爲未來巨大的負擔,
這是典型的對未來經濟增速沒信心的表現。
2
當然雖說居民部門槓桿率居高不下,但還不至於一分錢家底都沒有,企業雖然收縮了擴張投資的步伐,但也不是賬戶上空的一根毛都不剩。
市場內其實不缺錢,問題的核心缺信心、缺勇氣、缺渠道。
缺花錢的信心,缺借錢的勇氣,缺投資的渠道。
居民和企業的信心集體不足,一個擔心收入是否能上漲工作是否能穩定,一個擔心銷售是否會順暢投資是否有回報。
所以不是沒錢,大家的錢要麼儲蓄了起來,要麼進入了一些低息但卻非常安全的金融產品內躺贏,比如國債。
自己有錢都不願意花,不願意進行交易流通,央行放水的錢還會去借嗎?再低的利息他也是利息啊。
錢根本不缺,缺的是流動中的錢。
那些之前所謂放水釋放出來的貨幣,大量的還在下面的金融機構比如商業銀行內沉澱和空轉着,爲什麼?因爲根本借不出去。
很奇怪是吧?商業銀行不想把這些錢放出去賺利息嗎?要知道央行放水的錢商業銀行可是承擔着利息的。
錢不是白給的。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過,央行常用的如MLF和逆回購等寬鬆貨幣的工具時,我們會不時聽到一個詞叫做“MLF利率”或“逆回購利率”。
這個利率,就是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的利息。
所以任何寬鬆的貨幣政策所釋放出去的資金都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在拿到央行釋放的貨幣之後,需要支付給央行一定的利息。
問題來了,這個利息怎麼轉移?
借出去,把央行放到自己手裡(商業銀行)的錢借給居民去消費,借給企業去週轉,當然也可以借給政府投資。
只有借出去後,利息成本才能轉移,商業銀行還能順便獲利,當然同時也完成了央行寬鬆貨幣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的任務。
但如果市場沒有融資需求,如果大家都對借錢這事退避三舍的話,那數量巨大且需要支付大量資金成本的貨幣就會沉澱在商業銀行裡。
這樣商業銀行不僅沒的賺,反而還要爲龐大的資金承擔不菲的利息成本。
所以放水沒那麼容易,不是央行一紙文件一個新聞發佈會,然後就大水漫灌。
沒人站出來借錢承擔風險,沒人選擇抗住債務的壓力,水就是放不下去。
要是真這麼好乾,那通縮就不會成爲經濟發展的桎梏,日本也不會在90年泡沫危機跌到後,在通縮的泥潭裡爲了走向溫和的通脹而辛苦打滾了將近30年。
有人可能會拿出最近蔬菜和肉類食品漲價出來說事,意思是:“你看這不是部分物價已經上漲了啊?這妥妥的放水後刺激的效果,通脹快了”
對持有這類觀點的人,我想說的就一句:“只漲生產資料和消費價格,居民端收入卻不上漲的,那叫滯脹不是通脹。”
滯漲從來不是值得高舉雙手歡呼雀躍的事情,其次部分蔬菜價格的上漲還談不上通脹。
3
要清楚一個問題,財政政策的擴張是爲什麼,
財政的擴張,本身就是因爲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接近邊際效應後,挺身而出的進階選擇。
簡單說就是配合央行把水放下去。
財政政策的擴張,更像是願意承擔債務和風險的存在。
只有把債務和風險以舉債的方式,聚集在政府身上,貨幣才能從政府的手中再花出去。
居民不敢借錢,企業不敢借錢,因爲舉債在他們看來,更多的是單純的增加債務,而不會博取收益。
所以只能政府出面把這個借錢的活接下來,以政府增加更多債務的方式,用這些借來的錢來增加政府的支出。
具體的講就是政府追加更多的投資,購買更多市場內的商品和服務,用政府自己花錢的方式,把從央行借來的這些貨幣(也可能是其他地方)經過一次次交易流入市場。
這種交易可以是基建的投資,可以是家電下鄉的補貼,可以是企業設備的以舊換新。
總之政府要花錢,而且要不停的花錢。
其實早在社融數據中,政府融資就已經成爲了高居榜首的常客,大筆的錢都在被政府主動借掉,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居民和企業借錢慾望的愈發疲軟。
接下來這種政策肯定還會有更多,按照目前官方的口風看,11月財政部還會頒佈新的一批據說體量更大的增量財政刺激政策。
到時候與之配合的一定有央行的大量貨幣,通過買斷式逆回購等方式向商業銀行注入資金,最終以國債等形式流入財政的戶頭。
政府化債和各種投資與買買買的時候到了。
有人帶頭出來買和投資,就能讓錢流通起來,普通人跟着喝點湯的機會就會增加,但一些環節的優化最好同步改進一下
過去的我們一直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那就是央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經過財政之手釋放大量貨幣後,有路子的那些靈山腳下獅駝嶺中的“大鵬王”們會迅速借錢然後附着於傳統基建等輸送貨幣的渠道,自己先大賺一筆。
他們吃的多的吃的快了,一不留神就會有食物的殘渣掉下來,下面的普通人多少撿上一點,收入確實也是能實打實的增加了。
但那個數量實在有限,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了,以基建爲輸送貨幣(之一)的這種模式,其效率越來越低反而帶來的債務越來越大。
也許是過分迷戀涓滴效應,這個以基建傳導貨幣的路子一直在用,但事實證明涓滴效應只是美好的經濟理論。
大量的貨幣被大鵬王們分食,能流下來到普通人口袋的相對就少的有點過分了。
所以財政要刺激達到效果,最好是直接發力於增加居民收入,只有這樣所謂的內循環才能打開。
具體講就是簡單直接,通過各種補貼福利等性質的政策,讓個體實打實的享受到來自財政擴張政策以及央行貨幣的實惠。
記住,在任何時候繞的路子越多,居民得到的可能就越少。
豬肉經過太多環節的傳遞,到時候缺少的可能就不止是豬油了。
4
今年1-9月份出口金額18.6萬億,同比增長6.2%。
歐洲+美國的老外其消費佔據了我們外貿總額的7成貿易順差。
歐美的高通脹對衝我們的廉價質優的“好產品”,再加上美元加息帶來的人民幣相對美元的貶值,外貿自然相比內需要熱不少。
所以問題還是處在內需身上,居民端的債務不被拆掉,內需就很難起來。
你沒辦法讓一個負重50斤的人,去跑100米的衝刺跑,而且還要求跑出個好成績。
不摔倒就算不錯了。
但現在需要抓緊時間拉內需,促銷費,保民生了。
美國的大選在即如果川普再次入住白宮,那麼來自關稅對外貿的衝擊必然會隨之而來。
11月的財政增量政策,據說會有一個加強版是專門針對川普來做的。
量更大,面更廣,刺激更強。
當然這些目前還都是傳言,但不管怎麼樣,氾濫的民粹主義在美國已經具有廣泛的市場,部分美國人已經不願再聽左翼那些“宏偉”的計劃和緩慢卻據說具有前瞻性的財富結構性改革。
民衆要的是能聽得懂的那種馬上見效的政策。
比如川普經常掛在嘴上的那幾個議題,即使這些政策可能照樣是無法解決支持者們問題的空頭支票。
所以可以肯定,即使是哈里斯贏得競選,美國民粹主義的基本盤,依然會讓其在經濟上對中國的政策,和特朗普沒太大的區別。
唯一的差別可能就是體量和力度大小的不同。
說穿了美國兩黨政治光譜的站位已經愈發的模糊,只要能入住白宮,只要能執掌大權,即使向美國的民粹主義伸出些許橄欖枝也無妨。
所以外貿的是否能永葆青春的壓力正在逐漸增大,一個產能旺盛的工業國是時候把重心放在居民和內需上了。
這不是靠什麼央行神奇的放水就能完成,而是分配的優化,居民收入的增長和保障福利政策提高。
抓緊吧,時間不多了。
就這樣。
感謝大家閱讀,如果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