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健全養老服務場景,暢通金融助推機制
養老服務正在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1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29年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到2035年,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成熟定型。
意見最突出的亮點,是提出要大力發展養老金融,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滿足養老服務機構信貸融資需求;加大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對養老服務小微企業貸款擔保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養老項目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拓展養老服務信託業務,推廣包含長期護理責任、健康管理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
金融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將爲其注入新驅動系統,引導更多經濟社會資源進入養老服務產業,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豐富養老服務品種,爲人們提供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養老服務。
當前中國處在中度老齡化階段,銀髮經濟正形成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同時中國面臨未富先老問題,養老服務體系尚處於建章立制的初級階段,邊幹邊學、幹中學,成爲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有助於決策系統更敏感地捕捉到養老服務市場的變化。
意見爲養老金融搭建了“三三制”的養老服務場景框架體系:即通過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搭建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強化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優化機構養老等三類養老形態;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配置資源和社會參與的三方協同機制。
這基本勾勒出了中國養老服務場景框架體系,爲金融如何進入養老服務體系提供了一幅清晰素描圖,可引導金融機構基於各自優勢,制定具體的養老金融服務方案,爲養老服務體系安置信用引擎,更好地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當然,大力發展養老金融,讓養老與金融產生化學反應,需在養老與金融兩方面找尋到觸點,探尋合作聚焦解。
從金融角度,金融活動一般關注兩點:一是商業可信性和擁有穩定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一是風險可定價和交易,兩者同時滿足,金融參與養老活動才能從外部性激勵轉向內生自覺。任何一個不能滿足,就需外部信用輸入,如擔保增信等。
就當前國內養老服務體系看,不同的運營方式和服務對象,其養老服務體系的回報率和風險可承載能力等都不一樣,這會對金融機構帶來不一樣的風險概率分佈特徵和風險定價。
如目前基本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儘管通過地方專項債籌集資金來解決投資問題,但市場普遍擔心這類項目缺乏穩定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難以自負盈虧,從而不得不需要地方財政擔保增信,而這是地方專項債明確禁止的。事實上,近年來很多地方通過PPP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一些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不少因爲經濟可行性問題不得不採取明股實債模式。
同樣,不論是政府性融資擔保,還是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能否在市場有效推進,最終還要看其底層資產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和所能產生的經營活動現金流能力等。
爲此,要大力發展養老金融,關鍵是要大力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體系建設,真正將政府採購市場與商業市場融合在一起,提高養老服務體系的自主經營能力和投資收益率,增強養老服務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等。
一方面,政府以購買服務方式爲人們提供基本養老服務,即政府開放其採購市場準入,人們可通過選擇在政府採購名單的企業購買服務,以滿足其需求,從而打破市場分割;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建設養老服務基礎設施,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按市場化原則積極參與養老服務,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的市場競爭力,而且還可提高邊際收益率,增強相關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開發更加豐富多元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等。
意見給出了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目標,爲人們提供未來的安全感和穩定性。牢固這種穩定性和安全感既需養老金融的加持,更需養老服務的市場化改革,還需爲政府主導作用與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劃清邊界,並加強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