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物專訪/把藝文舞臺拉回臺灣 林曼麗

圖、文/非池藝術

林曼麗(1954年-),臺灣藝術學者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系主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院長等職,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首先想請問老師,我們都知道您是一位學術實務經歷非常豐富的藝術行政工作者,您在留學日本的環境洗煉如何影響您的生涯經歷?

我想留學日本,在那個年代算是比較罕見的。當年我們同輩的人,大概都是以留美爲主。當時我選擇日本有一些特別的因素,一方面我覺得日本這個國家,在亞洲發展較爲先進,而我留日的時間大概是將近三十年前。另一方面,我覺得它的文化領域,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亞洲國家裡頭相當深厚的,正因爲此而選擇留學日本,在東京大學待了長達十年的時間。

其實我的留學生涯裡,當然學術的訓練、學術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在日本十年的生活,其實對我的影響應該也是蠻大的。特別是日本社會有自己的優缺點,它的優點在於當時它屬於比較進步的國家,因此它的文化保存良好。此外,整個文化上的豐富度,包括它的風土,它四季鮮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變化,進而產生它的文學,或者人文上的美感特質。再加上整個國家在發展政策上,將傳統與現代並重,且人民的生活特質傾向重視生活美學。我想這些對我而言有相當的影響。

回國大概已有二十幾年了,我一直覺得其實當年我在日本十年的時間,經歷一個先進國家的發展,對我後來在臺灣二十年的工作歷程有很大的幫助跟影響。因爲其實往後臺灣發生很多的事情,對我來說可能因爲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經驗,讓我更有敏銳觀察的穿透力。然後,我大概也可以預知臺灣發展的步驟會如何,以我在日本的經歷與觀察,對於我在做思考或決策時,都是有幫忙的。

您擔任北美館館長期間,推動多檔大型國際展覽。其中最受矚目的「臺北國際雙年展」發展至今,對於臺灣藝術整體環境的意義或氛圍影響爲何?1998年我辦理第一屆臺北國際雙年展,這件事情我想這要從頭說起。當時我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在1997年是臺灣第一次以國家館的名義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在這些國際交流的經驗裡面,當時臺灣獲得非常難得的機會參加像威尼斯雙年展這類型的國際展。它源於1895年,當時正好已經歷100年的歷史,臺灣才第一次有機會進軍這個國際藝壇,它的定位如同一個美術界奧林匹克運動會

當時臺灣處於解嚴之後,可以說是臺灣當代藝術發展非常蓬勃的階段,也正好我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的館長,其實我們當時對整個國際交流推動可以說是不遺餘力,臺灣當時也是頗有能見度及可見度的,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上,我們正好爆發出很大的能量。北美館當時扮演一個很重要火車頭角色,也因爲如此,在國際上,我也發現當我們努力積極的參與這些國際的雙年展、各式各樣的國際社會文化交流時候,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舞臺拉回到臺灣的土地上,其實我們還是有我們的優勢。因爲我們去參加別人的展覽,基本上我們是玩別人的遊戲規則。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掌握論述權、主動權,或者是我們的主體性。因爲當時世界各國、各地的雙年展風潮也越來越興盛,當時臺北市立美術館辦的臺北國際雙年展,應該是在亞洲國家裡面領先的,因爲那個時候韓國光州雙年展才開始一、二屆,日本當時橫濱三年展也還沒開始,更別談中國大陸。基本上那個時候在亞洲裡面,臺灣是非常前衛先進的,所以我們在1998年我主辦第一屆的臺北國際雙年展,目的就是希望把舞臺拉到我們自己的地盤上面,然後我們自己來講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掌握論述權,用自己的遊戲規則來玩。….完整採訪內容請見http://artemperor.tw/talks/81

非池中陪着你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