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穿起百年傳承 一線繡出絲韻新篇
在舉世矚目的杭州G20峰會期間,曾有過這樣一幅刺繡作品展示在貴賓接待廳中,現已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永久性收藏,它名爲《紫椹》。運用桑蠶絲真絲綃面料和繡花線,它展現出一幅立體凌空的桑椹樹影,好似滿樹的桑椹灑下一園的絳紅,散發着獨具中國風情的藝術生命力。
這幅刺繡作品爲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女士所做。臺繡是浙江台州民間獨創的繡種,它的發展見證了早期中西文化的融合。1906年,法國天主教女修會“仁愛會”來到台州海門傳教,將西方的“雕鏤”和“抽紗”技法傳授給當地女教徒和孤兒。傳統刺繡針法與西方技藝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工藝。蘊蓄東西方繡藝的臺繡,於2007年被評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林霞曾說她是貪心的:“我既想通過產業化實現臺繡的商業價值,又想回歸她的天性,實現臺繡的藝術價值。兩者並存,正是我所追求的藝術與生活的完美融合。”
她既想擴大臺繡的影響力和認知度,又渴望通過技藝的創新和研發不斷豐富臺繡的文化內涵。1998年,林霞創立了“臺繡TAISILK”品牌,藉助時裝這一載體向大衆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她讓臺繡獨特的“雕鏤”、“抽紗”工藝得到充分展現,並用浮雕的手法塑造出臺繡的立體感。
“我們產品的研發設計都在臺州,今年一月受這邊邀請入駐了藝尚小鎮。”浙江杭州TAISILK的年輕店長韓紀亭說道。這家新店坐落在杭州臨平區時裝設計師的聚集地藝尚小鎮。
在韓紀亭看來,董事長林霞對臺繡的品質把控格外嚴格。在臺繡總部台州,有三十餘位從業幾十餘年的繡娘,用一針一線勾勒出刺繡的獨特魅力。“所有的繡娘都是由我們董事長親自管理和對接的,她也從零開始潛心培養了一批臺繡的接班人”。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態度,所有的刺繡作品堅持由繡娘純手工完成,努力將每一件作品都打造成匠心獨運的藝術品。
作爲臺繡的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在從業的40年間,始終致力於臺繡藝術的傳承與發揚,也時刻用心踐行着中國的“工匠精神”。在秉承臺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林霞也從未停止對創新與變革的追尋。
“現在的刺繡作品同質化現象很嚴重,缺乏個性。”林霞一直想把帶有台州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突顯出來,“其實,很多人看不出來臺繡和其他傳統繡種之間的區別。我想從傳統刺繡中跳出來。”
她的作品《網絡天下》一改傳統刺繡對花鳥魚蟲的寫實展現,用細密的骨針洞和蜘蛛網繡,詮釋着對生命與藝術的獨到見解。蜘蛛吐絲,絲網縱橫交錯爲蜘蛛生命的經緯,就像針線間的創作也不能逃離當下的人類社會和生活。
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一次偶然的西湖散步。“當時天色已經很黑了,但我偶然發現一個長凳下有幾絲蛛網,在月光的映照下也在微微發亮。我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 波光粼粼的湖面和閃爍微光的絲絲蛛網成了林霞心裡揮之不去的畫面。“它很像四通八達和聯通天下的網絡。” 林霞說。
如今,“臺繡”憑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活化的創新理念,正逐漸從非遺後繼乏人的困局中破繭而出,源源不斷地吸收着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血液。
“我其實並不是台州人,當時是在大學的校園招聘會上才知道‘臺繡’。”韓紀亭笑着回憶道,“瞭解之後非常感興趣就決定加入了。”這位22歲的年輕女孩,被具有典雅韻味的“臺繡”所吸引,下定決心跨越近1440公里的距離,從遼寧丹東來到浙江杭州,走近薪火傳承中的絲綢文明,感受方寸錦帛間的柔軟力量。(胡逸菲 左銘瑤 鄒蘊 羅文俊 方可圓 吳柏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