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阿斗仔用流利的臺語看病」 一封信讓羅慧夫舉家搬遷臺灣
▲羅慧夫醫師一家人搭船遠渡太平洋,爲臺灣醫療奉獻40年。(圖/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美國時間12月3日凌晨3:00辭世,他在臺灣醫療界奉獻40年,「一個阿斗仔醫生,用一口流利的臺語看病。」這是病人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基金會也分享羅慧夫醫師來臺機緣,因爲一封來自當年馬偕醫院院長的信,羅慧夫醫師舉家搭船橫渡太平洋,航行一個月抵達外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
羅慧夫醫師1958年醫學院畢業,當時還在美國的他正在思考去哪就業,輾轉接到當時馬偕醫院院長夏禮文(Dr.Hollemen)的信,夏醫師在信中提到自己即將退休,且馬偕醫院營運不佳,在考慮要關門或尋找接班人,羅慧夫醫師因此決定來臺,「從地圖上找到一個叫福爾摩沙的地方」,一家四口在1959年9月28日抵達臺灣。
1959年是民國48年,當年的臺灣經濟、醫療狀況極差,「小兒麻痹」盛行,所有人都束手無策,羅慧夫醫師便透過教會,從美國引進沙克疫苗,解救許多身在小兒麻痹危險中的孩子。之後他開始引進美國的經驗,更創辦了第一個小兒麻痹重建中心、加護病房、山地巡迴醫療車、自殺防治中心生命線、燙傷中心及脣齶裂暨顱顏中心等醫療防治機構。
▲1998年羅慧夫醫師率領用愛彌補義診團至越南義診。(圖/羅慧夫基金會提供)
「脣齶裂的手術只需要1至2個小時,卻可以重建一個孩子的一生。」這是基金會的標語。羅慧夫醫師一生爲臺奉獻,在許多人眼裡他是「施比受更有福的最佳詮釋者」,基金會網站也有許多接受過羅慧夫幫助的病患側寫分享。
開業牙醫師鄭彩幸當年就是脣齶裂寶寶之一,之後到馬偕醫院求醫第一次遇到當年的院長羅慧夫醫師。鄭彩幸回憶,羅院長用道地的臺灣話告訴她「自從我開刀以來,至今仍沒有失敗的病例,開刀成功率大約百分之九十。」之後不僅手術順利,羅院長更請自己的夫人協助她做語言治療。
▲羅慧夫醫師退休回美國後,仍相當牽掛在臺灣的一切。(圖/翻攝自YouTube/羅慧夫紀錄片(二)長假過後)
鄭彩幸之後赴美讀書,回臺到長庚醫院牙科服務,恰巧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院長,一路看着羅慧夫醫師成立顱顏團隊。鄭彩幸說,羅慧夫醫師醫術一流,總是不求回報的幫助病患,就像「耶穌活現」。
羅慧夫醫師在臺40年,不少臺灣醫師都是他的門下子弟兵,之前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記者問到給年輕醫師的建議,他直說「不要忘記你正在做的事能造福病患。」短短一句話就道盡他在臺灣奉獻40年的初衷。基金會表示,接下來會擇期在臺灣舉辦追思會紀念,繼續帶着羅慧夫醫師的期許走下去。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創辦人羅慧夫醫師美國時間12月3日凌晨3:00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