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火”又“亂”的上頭微短劇,該如何規範?

來源:法治網

一分鐘知曉劇情,兩分鐘情節跌宕,三分鐘上演重生復仇……

眼下,身披“時長短、節奏快、爽點多”標籤的微短劇正乘風崛起,席捲各大視頻和社交平臺。但其中極端侮辱、價值導向不良、低俗媚俗、虐待未成年人、暴力血腥等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一些打色情擦邊球、價值觀扭曲,明顯有違公序良俗的雷劇,在不斷衝擊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

低俗劇情內容充斥短視頻平臺

目前,某平臺一部50集的微短劇正在熱播。這部劇描寫了一個來自農村的小保姆,爲了上位,不惜通過下藥等方式勾引男僱主,從而實現人生逆襲的故事。該劇劇情低俗荒誕,讓人三觀大跌,引發不少網友的吐槽和質疑。但就是這樣一部劇,卻被某平臺置頂熱播劇榜單,且長期霸屏,播放量高達近2億次。

除了這種低俗劇情外,20歲霸總愛上50歲的清潔工大媽,女孩爲了賺錢出售自己的卵子,流浪漢似的男子竟是擁有整棟大樓的“霸總”等等,近期多家短視頻平臺上充斥着雷人劇情,讓人不忍直視。

“現在微短劇爲了流量,劇情設計是無所不用其極。怎麼能製造出強烈的反差、怎麼能讓你感覺到新奇、怎麼能抓住你的眼球,就怎麼來”。中國傳媒大學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說。

事實上,此類微短劇不僅污染了網絡環境,也給進行收看的短視頻用戶增加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法治網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多數爆火微短劇的一個共同套路是:劇情被分割爲一至幾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其間設置多個節點,在進入劇情高潮時,播放戛然而止,如需繼續觀看,用戶就要解鎖購買。而價格通常分爲幾個檔次,收費在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有的還存在誘導付費、惡意引流等現象。

有網友表示,爲了追劇,每個月至少有上百元的支出。更有甚者,有的通過小程序已累計充值數萬元。

“就如帶刺的玫瑰,儘管知道劇情都是編造甚至違背常識,但看起來就是上癮,沉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有時候都沒有心思工作”。網民小李無奈說道。

市場火爆背後是規則的缺失

據《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微短劇的市場規模爲373.9億元,大約是兩年前的10倍;2027年,微短劇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在國家廣電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通過登記並進行上線備案的微短劇就有557部、12630集,較2022年增長一倍以上。

飛速的擴張、龐大的體量、兇猛的流量,吸引資本跑步入局。法治網記者在某大型招聘平臺上發現,目前有很多公司在招聘微短劇編劇和演員,有些編劇崗位甚至開出月薪五萬的高薪。

“火,亂。”王四新用兩個字來形容當下微短劇市場的現狀。他表示,現在很多資本、人員都開始向微短劇方向轉移。市場規模可觀,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可謂是紅紅火火。但與此同時,在這個競相追逐流量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價值觀問題。另外,目前不管何種題材的微短劇,都在集中向不合常理、違反常識的方向發展。

王四新認爲,短視頻領域亂象滋生,表層原因是“娛樂至死”的無度與泛化;深層問題與平臺利益、流量優先,技術應用“跑偏”等因素也都有很大關係。

據業內人士小雷(化名)介紹,目前微短劇審覈還存在短板,一些打擦邊球的項目,平臺爲了流量有時會手鬆一點。

此外,平臺大多對一些“素人號”(即在平臺上沒有專門的認證或官方認可,但擁有一定數量粉絲和一定影響力的普通用戶賬號)監管比較寬鬆,一些微短劇爲了造勢,在上線前後,製作方會尋找素人號進行分發,炒作劇情,然後通過一些小程序進行引流,再按照流量收益進行分成。而一些個人號,爲了自己引流,也會將一些微短劇“盜用”到自己賬號,上述種種方式,都有可能會導致一些擦邊劇、低俗劇堂而皇之的登上平臺。

平臺應壓實主體責任把好審覈關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的《關於微短劇備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今年6月1日起,微短劇施行分類分層審覈,投資額度在100萬元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廣電總局審覈,30萬元到100萬元之間的“普通微短劇”由省級廣電部門審覈,30萬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劇”由播出或爲其引流、推送的網絡視聽平臺履行平臺內容管理的職責。未經審覈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將30萬元以下投資的微短劇審覈權限下放到各大平臺,使得大量資本將目光投向小成本製作的微短劇項目上,這就需要平臺不斷強化主體責任”。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短劇委員會副會長趙暉說。

趙暉認爲,目前各個平臺的審覈機制並不統一,一些大的平臺投入的人力物力會更充沛,在微短劇項目的審覈方面相對來說更爲規範。而一些小平臺或者短視頻發展並不成熟的平臺,爲了吸引流量,審覈門檻會低一點。此外,在對於審覈標準和劇情把握上也存在一定差異,導致對一些違規內容判斷出現偏差,出現漏網之魚。

“目前一些微短劇的情節明顯沒有經過嚴格審查,如果任由其傳播,不僅會誤導大衆對法律的認知,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相悖,應予以整治。”《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馬麗紅律師表示,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都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做出了明確規定和要求,需要平臺方進一步將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壓實主體責任,把好審覈關,加強監管和治理。

王四新認爲,考慮到目前多部門協同監管治理機制不統一,各平臺准入標準和管理機制也不盡相同,建議儘快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範、形成統一的治理機制,加強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培訓,提升審覈人員的意識、水平。同時,微短劇從業者,也要提升意識水平,不以流量爲導向,創作更多正能量的作品。

“微短劇作爲一種新興業態,其內容更新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受衆羣體龐大,給監管帶來了嚴峻挑戰。一方面,監管部門需提高技術手段,實現對海量內容的精準識別與高效處置;另一方面,平臺企業應強化自我審查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用戶舉報、反饋機制,形成多元共治格局。”趙暉說。

選題策劃|法治網研究院

文|哈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