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熱”不規範現象:對文化民俗重視程度薄弱
今年預計規模達100萬人次,收入超過300億元,規範性安全性還需加強
暑期遊學,如何遊學兼得(一線調查)
核心閱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暑假裡,“遊學”日漸成爲不少中小學生的熱門選擇。遊學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遊學熱,也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體現。與此同時,遊學產品價格、項目內容、安全保障等方面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關注。
日前,一則網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杭州的孫女士這個暑假花了三個月工資,讓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參加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因爲她得知,小學6年裡,全班只有她兒子一個人沒出過國。
近些年,隨着遊學成爲一個熱門的假期項目,讓不讓孩子去遊學,甚至去不去國外遊學,成爲不少父母面臨的新選擇。
遊學成爲不少中小學生假期生活選擇,參與學生呈低齡化趨勢
北京市民劉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煩惱。“孩子說,隔壁雯雯暑假去了日本遊學,同班的淘淘去了歐洲,而他只去了張家口姥姥家玩兒……”劉先生很無奈,動輒三四萬元的團費,對他來說不是小數目,但看着渴望出國遊學的兒子,他只好保證:“明年暑假一定讓你出國遊學!”
天津的李女士,兒子讀六年級,今年暑假去了澳洲遊學。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假期,兒子都要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孩子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提升了團隊意識和自理能力。”李女士說,只要在家庭經濟條件能承受範圍內,她都會支持孩子多出去開闊眼界。
近幾年,去國內外各地“遊學”或曰“研學旅行”日益流行。打開某知名旅行社網站可以發現,“遊學”和“跟團遊”“自由行”等旅遊項目並列,被單設爲一個欄目。“英國劍橋牛津15天夏令營”“呼倫貝爾7天6夜親子營”“遊學類清北名師夏令營”……100多項在售的國內外各類遊學產品五花八門,產品來自20多家不同的機構。
記者致電某著名教育培訓機構諮詢暑期境外遊學項目,客服人員說:“因爲人員爆滿,暑假所有境外遊學項目均已售罄。”瀏覽其網站,“‘十一’遊學早規劃,親子同行共成長”的廣告已經在首頁掛載。
“我國現有K12階段(即幼兒園—12年級)人數約1.8億,遊學、夏令營參與比例預計在5%左右,近1000萬人次。預計三年內,參與比例有望達到10%以上,前景廣闊。”攜程旅遊日前發佈的《2017—2018年度中國遊學旅行報告》稱,“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青睞去國外參加遊學、營地類旅遊,2018年預計規模達到100萬人次,收入超過300億元。”報告還指出,“遊學業務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成長。”同時,價格更親民的國內遊學的增長率是出境遊的2倍以上,達到120%,人均團費在4200元左右。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遊學,孩子的年齡都向低齡化發展。”攜程遊學平臺負責人張潔說,“用戶數據顯示,2017—2018年度,用戶初次體驗海外遊學平均年齡在12.1歲,初次體驗國內遊學產品平均年齡在8.8歲。相比2015—2016年度分別下降0.8歲和1.2歲。”
遊學能增長見聞、提高素質、激發志向,但應理性對待,避免跟風攀比
“當然要肯定遊學活動的合理性。”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看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讓孩子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自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校課堂的有益補充。
“去年參加山區體驗夏令營,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學會了感恩、不怕困難的生活態度。”北京孩子小趙說。
“我們遊覽了故宮、長城,坐了高鐵、地鐵,參觀了北大、清華……太棒了!我以後也要到北京上大學!”正在清華校園裡參觀的河南農村小學生豆豆,提起北京之行讚不絕口。
“總的來說,遊學是一件好事。參觀革命聖地或者歷史文化古蹟,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能瞭解異域文化、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到野外接受生存訓練,能夠強健體魄、增強團隊協作意識……”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遊學對大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旅遊來增長見聞、提高素質很有效果。
“遊學對於中小學生的成長來說,不僅僅是增長見識而已。”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認爲,“我們在研究中注意到,變化的環境能夠給孩子腦部細胞帶來刺激,提高其思維能力。”盧曉東說,遊學還有助於啓發某種志向,“比如,參加北大清華遊、哈佛耶魯遊,在厚重、悠久的校園裡,孩子能夠隱約地生出某種志向,產生對文明、知識的崇拜,這極有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當然,遊學熱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規範的現象,同樣值得關注。“有些機構發展研學旅遊,過於強調經濟導向、旅遊線路安排,對遊學過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視程度相對比較薄弱。”戴斌舉例說,到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遊學,並不只是看看而已。要想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對組織者和接待人員有相應的要求。孩子們去看一個科技館,是走馬觀花地看,還是請專業的科普人士做講解,差別很大。他認爲,“在這些方面,遊學項目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同時,遊學熱之中還有盲目攀比的情況:別人家的孩子去國外,自己也得去;別人去遠程,自己也得去;別人坐飛機,自己也要坐飛機……“這樣的攀比會加重家庭的負擔。”戴斌建議,“整個社會,包括旅行社和家長、孩子,都應對遊學有一個客觀理性的態度,因人而異、不應跟風攀比。”
建議制定行業標準、嚴格資質管理、加強立法規範等,爲遊學織密“安全網”
“我們孩子去年報團參加國外遊學,‘遊’得太多,‘學’得太少,兩週的行程,走馬觀花,幾乎是名校‘一日遊’。孩子疲憊不堪,收穫也有限,但價格不菲。”一位家長吐槽。
“組織遊學的機構太多:公私立學校、教育培訓機構、旅行社、留學中介機構、專職遊學機構、網絡電商平臺……各種各樣,也不知道這些機構到底有沒有資質,安全性如何?”一位正爲孩子挑選遊學項目的家長困惑不已。
的確,遊學不同於普通的旅遊產品。目前,行業門檻較低,缺乏規範和標準,遊學組織機構、從業人員的資質都缺乏審覈。
“首先,要制定相應的標準。”戴斌說,教育部等11部門曾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美中不足,這只是個政策性文件。研學旅遊究竟怎樣設置內容,收費標準如何,如何保障安全?都應該有相應的規範,最好能夠出臺國家標準。
“其次,既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對於遊學的組織者,應該由教育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規範管理。”戴斌建議,最好出臺具備資質機構的正面清單,對於不能夠按標準來執行的組織者,實現負面清單制度。
“加強監管部門的國際合作,同樣非常重要。”戴斌認爲,越來越多的學生到境外去遊學,家長最爲擔心的是品質和安全問題,加強國際監管合作,能更好地爲學生遊學織密“安全網”。
洪明則補充說,“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機構資質、服務規範等內容進行明確規定,確保對研學旅行的監管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