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朱永新、張丹丹對話: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對話嘉賓:
張丹丹 湖南衛視主持人、製片人
一、家庭教育的兩個缺失
張丹丹:
2020年可能是一個線,一個點,很多曾經我們想過或者說我們憧憬過,或者我們擔心過也好,或者我們期待過有很多的變化都會撲面而來,所以對於未來,我想先問問朱老師,您的核心觀點是什麼?未來的家庭教育,您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朱永新:
先回答你的問題,去年我寫了一本《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剛剛又出版了一本《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講未來的家庭教育,我是提出來一個概念,叫王者歸來。
在學校教育產生之前,尤其是在現代學校制度產生之前,人們大部分是在家庭裡面接受教育的,所以幾千年的教育歷程,主要發生在家庭。
只是現代學校制度產生以後,它把社會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到一個被稱之爲叫學校的地方,教師又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所以很多父母親退居二線,拱手相讓了教育權。
這次疫情已經證明了,家庭教育的確是王者歸來了,儘管孩子們通過網絡,通過線上接收了各種各樣的信息、資訊和課程,但是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父母的陪伴、監督、指導、關心下在進行的。
有人說了疫情過後父母又上班了,是不是又會回去呢?不會完全回去的。因爲其實疫情期間創造的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已經悄悄的在改變我們這個社會。
張丹丹:
朱老師的觀點,俞老師您同意嗎?請說實話。
俞敏洪:
基本同意,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爲這一次疫情,其實對中國的家庭教育,只是讓家長更加意識到了在家庭教育中間的問題。
其實家長們自己,也包括社會本身,並沒有爲家庭教育提出一整套的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方法。很多家長只是在焦慮之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跟孩子相處,該怎麼樣跟孩子建立一種更加親密的關係。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爲什麼有那麼多家長期待着疫情結束、學校復課?因爲家長還是部分意義上覺得,“我把孩子交給學校了,我作爲家長就相對來說輕鬆一點。”
毫無疑問,學校確實承擔了孩子成長很大的一部分責任。但是孩子全面的成長一定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所以我同意朱老師說的。
但是倒過來說,我認爲學校對於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長,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一定是學校和家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形成一個閉環。
剛纔楊雄老師講到了,孩子的發展過程中,身心健康排在第一、積極樂觀排在第二,那麼我要再加一個“羣體合作能力或者團隊精神”排到第三,第四纔是成績的好壞。但是一到現實中,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就立刻把成績排到第一去了,我覺得這個東西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
張丹丹:
這就是我們家庭論壇正一屆一屆辦下去的原因。
舉個很小的例子,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我的女兒在小學一年級,我特別希望她能夠有充分的戶外運動。結果,我找到足球隊的教練,說我們想報名。我女兒就成了他們學校足球隊開展以來唯一一個女孩子。
那一年,孩子的飯量是平常飯量的兩倍,她要吃一整塊牛排,還要吃一碗米飯,再來一碗麪條,所以那一年,她發育的很好,心情也很愉快。
所以,站在另外一端來講,我們這樣的家長在覺醒,而當我們這樣的家長跟所有的家長都在溝通,用實際的例子去分享的時候,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在這個變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和學校一起。
像朱老師說的,家庭能夠給到合適的、科學的、面向未來的家庭教育觀念。
俞敏洪:
現在家庭教育中間,有兩個缺失。一個是建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規矩意識,另一個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張丹丹:
朱老師,俞老師認爲目前的家庭教育是有兩個重大缺失,規矩意識和獨立意識。
那這樣的家長,能否戰勝您所說的學校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下一代會是什麼樣?您還堅持王者回歸的觀點嗎?
朱永新:
王者歸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個趨勢不僅僅是未來社會結構的變化。兒童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是在家庭,從出生到小學這個階段,是人生髮展最黃金的時間,我們過去都以爲上了小學以後纔開始是黃金,其實不是。
張丹丹:
現在腦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中國人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道理的。
朱永新:
所以你看,兒童正是在進入學校之前,差不多學會了他們人生最需要的那些基本能力:說話、溝通、表達、認識世界、好奇心,這些東西都是在學前階段形成的,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的。
在這個時期,你把他交給學校,是沒法教的。剛剛敏洪講的,跟孩子一起活動,一起創造,一起遊戲,一起閱讀,這個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是根本性的奠基性的東西。
張丹丹:
您還是堅持家庭教育王者歸來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
朱永新:
對,另外敏洪講的規則意識的問題,我要說一下。
規則意識當然很重要,但是現在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家庭要麼就是縱容,要麼就是管死,把孩子管得都絕望,甚至於就跳樓了。
其實規則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制定規則和遵守規則的過程。所以家庭裡面所有的規則,我主張是應該父母親跟孩子一起來制定。
孩子參與規則制定的過程,對這個規則就會有執行的願望。
俞敏洪:
我完全同意朱老師說的話,因爲家長常常比較容易給孩子下命令,因爲是家長,很容易居高臨下,但是其實他並不知道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
所以你要讓孩子遵守一個規矩的時候,要講清楚爲什麼遵守這個規矩,並且要真的跟孩子商量。至少在孩子能夠理解的前提之下,讓孩子感覺到這不是父母的一種強權。
二、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
張丹丹:
我們去調研的時候,發現4歲的孩子在幼兒園都在學寫字,這實際上是非常不科學的。
俞敏洪:
4歲寫字,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三四歲的孩子,讓他認字、學英語、學數學都沒問題,但是那得是一種遊戲化的學習才行。實際就是在歡樂中,開發他的智商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任務。
但現在很多家長,爲了孩子在幼升小,在五六歲的時候就強迫孩子做各種各樣枯燥的題目,甚至在5歲的時候讓孩子用很枯燥的數學題,這個是過度開發,很麻煩的。
張丹丹:
我有一句最直白的話,就是:家長得把孩子當人。
如果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相處,就把孩子當同事相處,甚至把他當領導相處,你就對了。
朱永新:
對,做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說他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格平等的人。總覺得孩子太小,根本就不懂事。
張丹丹:
就是您說的控制慾特別強,管死了。那俞老師,您剛纔說現在的家庭缺乏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這個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俞敏洪:
獨立其實也是一個從小訓練的過程。比如說孩子摔倒了,家長讓他自己爬起來,不光鍛鍊獨立能力,還鍛鍊受挫能力,是吧。
好多家長不明白,孩子保護的那麼好,怎麼長大了會變得那麼脆弱?
這就是“溫室效應”。你從來不讓孩子經風雨,見市面,最後你突然就讓孩子面對一個廣闊的社會,孩子根本就承受不了。所以很多孩子到了大學以後,就開始出現心理問題。
現在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回家以後,跟父母關係再好也不可能真正玩到一塊。孩子完全放鬆的玩耍,一定是跟同齡人。玩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社交能力,學會禮讓,學會了怎麼解決問題,所有這些,靠家長去口頭說,都是完不成的。
張丹丹:
朱老師,您同意嗎?還有其他的補充嗎?
朱永新:
兒童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聲啼哭,就是他一篇壯麗的獨立宣言,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是不斷走向獨立的過程。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心理學裡講的心理斷乳期。
他有一個生理上的斷乳,那是第一次獨立,生理上依附的獨立。第二次的獨立,就是心理上真正的獨立,這個一般在少年期,也就是說在11到13歲左右。孩子會開始強烈的獨立,他不願意依附於父母,他的世界不願意讓父母進入,他開始有強烈的獨立的意識。
如果在此之前,父母跟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尊重孩子,把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人格,他在這個時期就不會出現叛逆的獨立。
所以,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對孩子順利的渡過危險期,也就是心理上真正的獨立期,是非常重要的。
俞敏洪:
對,其實大多數父母,對孩子都是有天生的溫暖和愛的,但我覺得很多父母,用了自己全部的愛和努力,卻把孩子毀掉了。
這麼說吧,開公司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想把公司做好的,但是我們知道一半以上的公司最後都會倒閉,那你能說這個創始人不想把公司做好嗎?他肯定想,他只是不知道怎麼樣做公司,做着做着就把公司做沒了。
張丹丹: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你的方向對不對,第二,你的方法對不對。
俞敏洪:
這些人肯定也是學了各種公司治理的書籍,但現實中的領悟和操作,其實更加的重要。
家長也是一樣的,我們看到調研數據,百分之六七十的家長都會看家庭教育書籍,但是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家長失敗呢?就是因爲他沒有辦法把書中的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去。
像剛纔朱老師講到的,隨着孩子的長大,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轄是越來越不講道理的。孩子就會覺得你其實不是在養育我,你是在監督我,你不讓我有任何自由自在的時間,那麼孩子心理上就會積累越來越大的壓力。
另外很多家長只是管孩子,沒有跟孩子在一起放鬆的時候。
隨着孩子的長大,只要孩子不犯原則性的錯誤,不犯突破底線的錯誤,我覺得就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度,這樣的話,孩子纔會覺得跟父母在一起是一種又安全又寬鬆的狀態。倒過來孩子反而會去思考,“我做哪件事情,會讓父母不開心”。
張丹丹:
有一句話,我一直在跟媽媽們說“除了水、火、電、高空墜落、利器刺傷這種原則性問題,其他事情,父母要睜隻眼閉隻眼”。孩子在發展中,你只要家庭和睦,孩子就不可能情商不好。你只要是尊重孩子的,孩子就一定可以聽得進你的引導。
俞老師剛纔說很多家長看書可是還帶不好孩子,我覺得是他掌握了很多技巧,卻把方向搞錯了。家長不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人,也不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所以經常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但卻因爲自己的侷限性,把孩子給管死了。
三、怎樣才能給孩子幸福?
俞敏洪:
儘管我們講孩子的平等、親愛、溫暖,但是我覺得父母兩人,其中至少有一個人需要在孩子心中有威嚴感。我們家兩個孩子對我是有敬畏感的,但是一點都不影響我平時跟兩個孩子玩到一塊。
張丹丹:
那朱老師,您在家中是個什麼形象?
朱永新:
我沒有威嚴感,而且我不覺得威嚴感那麼重要。
張丹丹:
俞老師,朱老師不同意你的觀點,他不覺得威嚴感重要。
俞敏洪:
我的觀點是,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應該是被孩子尊敬並且尊重的。
朱永新:
這個我同意,方向比方法要重要得多。魯迅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怎麼去愛。
我們這次對話的題目叫教育的本質,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到最後就是培養一個幸福的人、完整的人,培養不斷把自己鍛造成一個更好的人的教育。
所以我一直提出,要幸福。好像所有的父母都理直氣壯的認爲,我是在給孩子幸福呀。但是你想想你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全部填滿了,補習班佔據了他所有的空間,他沒有辦法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怎麼發展、怎麼幸福?
幸福和不幸福其實有幾種組合,一種是現在不幸福,將來不幸福,這個父母親不幹;現在不幸福,將來幸福,絕大部分父母親都乾的這樣的事,他以爲我要讓他未來幸福,現在就得吃點苦。
張丹丹:
我們這個民族從來都是先吃苦、後享福,這個用在孩子身上,我覺得是不太合適的。
朱永新:
還有一種,叫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這恰恰是教育最應該做的。但是我們很少有人去選擇。
現在幸福、將來不幸福,當然沒人做,所以很奇怪的事就是,我們爲什麼不選擇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而偏偏要去選擇現在不幸福,將來幸福這條路?
幸福是一條河流,這條河流是川流不息的,沒有幸福的童年永遠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
俞敏洪:
當然,朱老師講的核心觀點我是完全認同的。
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你現在之所以要這麼學習,也是爲了你未來更好,這個觀念我覺得還是要灌輸的。
爲了明天,每天必須學習到11點,睡覺睡得晚,跟小朋友玩也玩不痛快,弄得個半死不活,最後就是爲了考當地的一個名牌高中或者就是爲了考一個名牌大學,我覺得就是把孩子的一生給犧牲掉了。
新東方辦了很多的補習班,但是我一直有個觀念:原則上,你的孩子在班內達到中等水平就千萬不要再補習。
因爲補習既消滅了孩子自學能力,又讓孩子依靠外力去參與競爭。
如果說孩子確實學習成績已經影響到了他在班內的自信,也會帶來重大的焦慮和壓力,因爲老師講得課都聽不懂。這個時候,送到新東方來培訓一下是可以的。
張丹丹:
這個招生廣告打的不着痕跡的,又特別有教育家的情懷。
俞敏洪:
培訓到中等水平就趕快離開新東方,繼續去自學。坦率的說,孩子一生的能力靠輔導老師輔導是保持不了的。
教育部說,不允許超前培訓。這件事情我特別認可,我一直認爲培訓就是補差,而不是去拔優。因爲優秀的學生,不培訓他也是優秀。
張丹丹:
我非常高興,俞老師今天能夠說,中等成績的真的是不需要補,因爲我們做媒體做了非常多訪問和節目,我們是知道它的規律的。
俞敏洪:
其實孩子他天生是有差別的,孩子有智商上的差別,也有學習能力上的差別,當然也有習慣上的差別。
因爲我剛好有兩個孩子,我兩個孩子差別還挺大的,首先是男孩和女孩的差別,其次是他們學習成績上的差別,所以我對於兩個孩子從來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他們到高中畢業以後能上什麼大學就上什麼大學,我就是這樣的要求。
但是,我要求他們心情愉快、對自己狀態滿意,最後就是相對比較喜歡讀書。
當然,我說的讀書不是學習成績。
朱永新:
關於這個補習的問題我想補充一下,我基本贊成敏洪的意見,我是不贊成補習的。
我早就跟俞老師說過:你別搞補習了,你以後應該是做課程,也就是由政府來採購你的新東方。因爲我們學校裡英語教的太不行了,所以纔到你這補,如果學校裡教得好,新東方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
補習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會讓學生形成依賴感。獨立性的培養,其實很多問題學生是自己可以解決的,但他用慣了柺杖,離開了柺杖就不會走路了。
依賴補習,會對孩子獨立探究的能力有極大的傷害。
我認爲,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我們低估了孩子的自我成長能力。
你要賦予他更多的信任,然後要幫助他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短板。
未來的學習,是打破年齡限制、時空限制的。這樣一種終身學習的社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學習化的社會。
四、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建議
俞敏洪:
我覺得現在學校的教育內容,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孩子學習的內容太多太難了,跟我們當初相比,難度已經不是同一個等級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孩子大部分情況下還是填鴨式的和記憶式的教學。
我們很多孩子的知識面比我們廣,絕對比我們廣,但是他對問題的思考的方式和深度肯定是不夠的,作業太多,忙着完成作業了。
現在還有更要命的是隨着科技的發展,任何一個問題,網上一搜就出來了,各種拍題神器,孩子這道題不會,一拍答案就出來了,他就不需要想。
張丹丹:
俞老師剛纔講的,其實是回到了我們今天的主議題。
朱老師,您覺得呢?
朱永新:
我同意剛剛俞老師講的一些觀點。因爲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是交織在一起的過程,如果學校教育不改,家庭教育相對來說的確是比較難。
所以我也呼籲,可能的確是需要一個新的課程的改革。像這樣下去,學生越學越多,不斷的做加法,越學越深,越學越難。
現在我們學習的課程,基本上還是一百年前的課程體系,已經完全不適合於現代的兒童了,所以要整合,要砍,要降低難度。
至少要有一半的時間留給學生自我探索。現在國際上很流行的項目式學習,完全讓學生自己選題目去做探究,組成一個團隊,合作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獲得知識,獲得能力,獲得合作的經驗。這個和他以後的生活狀態更接近。
學校和社會之間,過去一個傳統的想法:學校是爲社會準備的,是爲今後就業準備的。
其實未來不是這樣的,未來人的學習是一個終身化的過程。
俞敏洪:
如果要求家長都有這樣崇高的眼光,我覺得這是做不到的。
因爲家長一定是被國家的教育政策所引導,所以我認爲:家庭教育的改變,就是要從教育制度或者是教育體系的變革開始。
比如說現在大量的中小學,前兩天不是有家長退出家長羣,因爲家長羣里老師一天到晚告訴家長應該做這個做那個,家長做不了。有哪個家長受得了?
所以我有三個建議要講:
第一、中國初高中的教學難度要大大下降。
但是這只是第一個建議,如果只有這一個建議,中國教育也就完了。
第2、 建議允許孩子們憑着自己的特長去發展。
如果孩子從小對物理、化學、生物、語文、古文,英語,哪怕是對西班牙語,對廚師感興趣,國家推出單獨的專業考試,有這麼一個特長分數,最後根據這個分數,孩子就有機會去上名牌大學。
第3、 大學教育要加強。
我們中國現在孩子最苦的是什麼?在最該玩的時候,苦的一塌糊塗,到了大學沒事幹了。
中國的大學是什麼方式?大多數的課程就是期末考試,中間甚至不要求學生讀書,這點上我覺得我們應該向西方大學學習。西方的大學,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大學,進了大學你就開始讀書,叫做寬進嚴出。
大學的學習任務太重,我以我自己孩子爲例,他在高中的時候,一學期都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到了大學,總共兩個月已經讀了十本書。沒辦法,不讀的話就是不及格。
五、觀衆提問
張丹丹:
這是多麼和諧的論壇場面。
每一次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真的就像是一個非常歡樂老朋友的聚會一樣。
今天論壇上,有很多觀衆都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也有的是家長代表。有問題提問俞敏洪老師和朱永新老師的,可以進行簡短的提問。
提問:
你好,既然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使用說明書,那麼作爲家長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如何找到每個孩子的使用說明書?
朱永新:
關鍵就是你家長要善於去發現,我覺得有兩件事情是特別重要的。
第1、 就是閱讀。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會受到他的時間空間的限制,他是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要擴大的話,主要就是靠閱讀,通過閱讀他可以看到一個更大更遠的世界,在看世界過程中,既是看世界也是在尋找自我。
第2、 就是讓他去多多的嘗試。
家長必須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嘗試,讓他鋼琴也去學一學,繪畫也做一做,運動也去做一做,讓他跟同學多交往,培養他的領導力,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尋找他的興趣是什麼。教育嚴格來說不應該是補短,而應該是揚長。
提問:
你好,我是來自濰坊專門做家庭教育的,在教育局工作。
後疫情時代,我們的家長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拯救被手機綁架的孩子,今天面對着兩位大咖,我很想了解一下。
俞敏洪:
現在學校裡面,我記得好像在高中都不允許孩子帶着手機進學校的。那麼,這就是家長的問題。
很多家長會犯一個毛病:這次疫情期間,孩子的時間變多了,但家長沒有時間。家長唯一讓孩子不打擾自己的方法,就是給他一個PAD、手機,說你自己玩吧。
很多習慣是被家長養成的,等到回過頭來發現這個孩子離不開手機了,離不開PAD了,發現嚴重問題了,影響學習成績了,再回過來糾正孩子的時候,就跟孩子發生了嚴重的對抗。
所以,最重要還是從頭開始。家長一開始定好,你不能說因爲家長想自己清靜一點,結果就讓孩子自己去玩遊戲。
張丹丹:
從一個當媽媽的角度,我說一個比較實際的解決辦法:讓孩子看到好書、有趣的書,在有趣的界面之後有營養的書,在孩子能夠單獨使用手機之前,讓孩子對書感興趣。
我在《媽媽總是有辦法》書裡面頭寫了一句話:孩子愛玩手機不是孩子的錯。
我是做傳媒的,我們最開始就是白紙黑字,再後來出現電臺,再後來出現有畫面的電視,出現手機,這是一個傳播介質的迭代。你不可能讓他回到原始時代,這個有點太極端了。
提問:
您好,我今天很高興來到論壇,我也是剛當媽媽,但是今天的圓桌對話是教育的本質,那麼教育本質到底是什麼?
俞敏洪: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需要一生來思考的問題,所以我沒法回答。
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一個人成功和快樂,教育的本質讓一個人有良知和良心。教育的本質概括了很多方面,所以真的不好回答。
朱永新:
教育,本來就是個培養人的活動,把人真正的培養成人,培養成一個理想的人,培養成一個不斷能夠追尋向上更美好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1、 教育的本質應該幫助人過一種幸福的生活。
因爲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是人類的最高目的,教育應該是圍繞着人的最高目的來做。
第2、 怎麼才能幸福呢?
人的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讓他成爲自己。他找到了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東西,找到了自己的摯愛,找到了他自己不斷向上的路徑,那麼他就會幸福,所以幸福和完整其實是定義教育本質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詞。
張丹丹:
我不敢談教育,但是我敢談家庭教育。
我們做記者,見過各種各樣的人,我想用一個我在採訪時候碰到的老太太講的話來回答你:30歲前無新事,30歲後無舊事。
30歲前無新事,從古至今就三件事,一副好身板、一個把門的本事、有些好朋友。我覺得這是家庭教育中,媽媽最應該做到的。學會了這個,其他都是技巧而已,希望對你有用。
再次感謝朱永新老師、俞敏洪先生,謝謝,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