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打造中堅企業王國 臺灣學德國,不如學瑞士
遠見雜誌/楊瑪利
本期越洋專訪,拉到歐洲瑞士,有兩個主因。一是,觀察到最近半年多來,臺灣的官員、企業家與意見領袖已悄悄興起一股瑞士熱。包括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和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在臺灣合辦企業家學習組織「臺灣向研會」、行政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臺北市教育局、臺經院等等,半年來紛紛組團考察瑞士。令人好奇,他們到底想要學習瑞士什麼?二是,自從馬總統於今年元旦祝詞中使用「隱形冠軍」來形容「中堅企業」,並肯定中堅企業纔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後,如何厚植臺灣中堅企業已成爲時下顯學。只是,當許多輿論都把厚植中堅企業的學習對象指向德國時,《遠見》認爲,德國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內需市場,面積是臺灣十倍大,自古以來就是歐洲強國,先天條件比臺灣好太多了,臺灣要學德國恐怕很困難。 倒是客觀條件,臺灣與瑞士很相似。土地面積差不多:臺灣四面環海,瑞士則是內陸高山國;瑞士人口甚至更少,只有臺灣三分之一。外交方面,瑞士比鄰歐洲三大強權:德、法、義。在成爲中立國前,以往只要列強交戰,瑞士就遭殃,跟臺灣處於列強間的情況類似。經濟上,兩國中小企業數量均佔98%以上,且內需市場太小,都很依賴外貿。因此,若真要找尋符合臺灣情境的隱形冠軍國度,瑞士應該是比德國更好的參考對象。
「瑞士製造」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品牌 就在本期快要出刊前,2月中《經濟學人》雜誌剛好也有一篇瑞士報導。這篇標題「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探討爲什麼打上「瑞士製造」手錶,平均一隻價錢是685美元,但打上「中國製造」手錶只有2美元,差別近350倍。而且近兩年,瑞士制手錶的價值還繼續提升32%。令臺灣人感到對比強烈的是,這些高單價手錶多分散在瑞士各個阿爾卑斯山小鎮的小工廠製造,並不在什麼一貫作業上萬人的工廠裡。《經濟學人》指出,今天「瑞士製造」 (Swiss-made)已經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本期資深撰述高宜凡、視覺總監陳之俊透過文字與影像,全方位報導瑞士如何成爲中小企業隱形冠軍的國度,有哪些值得臺灣參考的啓示?爲何大學畢業生比臺灣少那麼多的瑞士,可以失業率最低、產業不外移?近日臺電送核四第五次追加預算近400億到立法院,再度引爆核四續建與否的正反辯論。
其實臺電原定去年12月把追加預算送進立法院,只是拖延到本會期,《遠見》去年12月號已推出核四詳細報導〈八任總統都搞不懂的核四風暴〉,在二個多月後的今天,這份報導成爲各界討論核四的最重要參考資料之一。包括相關的政府部會首長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和近百名媽媽與婦女朋友組成的「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等,近期都大量閱讀本報導。未來數月,《遠見》仍會抱着理性,持續關注這重大議題。本期精采文章還包括專訪創辦唐獎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第三波臺灣人外移大陸、以及全球景氣回溫後,股、債、基金、原物料等的投資佈局策略。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更多【遠見雜誌】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