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美國院士冤不冤?她的動物實驗被指“太殘忍”論文遭撤稿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圖源:pixabay

撰文 | 項棟樑

責編 | 李珊珊

近日,哈佛醫學院一項關於母性依戀觸發機制的研究因強制實驗動物恆河猴母子分離引發衆怒,遭257名學者聯名反對,要求《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撤稿。

這項研究名爲Triggers for mother love ,由哈佛知名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Margaret S. Livingstone)領銜,利文斯通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在學術界擁有很高的聲望。也因此,針對她違背實驗倫理,漠視動物福利的指責也引發了全球學術界的倫理標準大討論。

引起衆怒的哈佛教授做了什麼?

爲探究靈長類動物母性依戀的觸發機制,利文斯通團隊設計了多組以恆河猴母子爲研究對象的實驗。

第一階段實驗中,研究人員選取了一位8 歲的雌性恆河猴“產婦”作爲觀察對象,這隻母猴產下死胎後,研究者發現其表現出明顯焦躁,在產後十天裡,研究人員通過毛絨玩具安撫雌猴,而雌猴也收養了這個玩具作爲她的“孩子”。

第二階段實驗中,研究人員將5組剛出生的幼猴從雌猴身邊取走,替換成大小、顏色、質地和形狀上與正常幼猴很接近的毛絨玩具。在其中3 組裡,猴媽媽對毛絨玩具表現出了強烈且持續的依戀行爲。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當研究人員之後把猴寶寶送回時,有一隻母猴在毛絨玩具和猴子幼崽之間選擇了玩具……

對上述實驗操作,反對者認爲將剛出生的幼猴從母親身邊取走是不必要的動物虐待。一方面,學術界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關於依戀理論的研究,沒必要再用如此殘忍的實驗方式去多做一遍。另一方面,這也不是利文斯通第一次虐待實驗動物,她曾通過暫時縫合幼猴眼瞼的方式來觀察失明一年對大腦和視力發育的影響,屬於“有前科”的科學家。

有批評者直言,這項研究是對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 20 世紀中葉進行的臭名昭著的“恆河猴實驗”的粗劣模仿與變本加厲——恆河猴實驗由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在1959年開展。哈洛讓剛出生的恆河猴寶寶在兩種“媽媽”之間做選擇,一種是鐵絲編織的冰冷堅硬但掛着奶瓶的玩偶猴,一種布料編織溫暖柔軟但沒有奶瓶的玩偶猴,以探究比較身體接觸和哺乳哪個對嬰兒的發展影響更大。

恆河猴實驗常被評論爲“殘忍”,有觀點認爲,正是這系列的實驗激發了美國動物權益運動。而到了利文斯通這裡,連哈佛大學自家的法學院也對這項研究也持反對態度。哈佛大學法學院動物法律與政策診所在聲明中公開呼籲哈佛醫學院“審查相關協議,結束這些不必要的實驗,以符合學校減輕痛苦和改善健康和福祉的使命”。

然而,哈佛醫學院並不認同上述“不必要虐待動物”的指控。學院聲明認爲,利文斯通既往和當下利用恆河猴開展的研究對阿爾茲海默症、膠質母細胞瘤、失明、自閉症等疾病的治療均有助益。

“在生物醫學研究中,人道和受監管地使用動物模型對於瞭解導致疾病的生物過程,設計新的療法和干預措施以改善(人類)健康,並確保此類治療安全有效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知識在人類和獸醫學中產生了許多改變生命和拯救生命的治療方法。”

利文斯通本人也拒絕接受上述指責,她認爲該項關於恆河猴母性依戀的研究事先通過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倫理審查,也具有雙重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給全球各地使用恆河猴作爲實驗動物的研究者提供指導,在不得不讓恆河猴母子分離時,可以採取有效措施對母猴做出安撫;另一方面,這項研究的結論對安撫人類流產或產下死胎的產婦也有參考意義。

利文斯通還強調,在此前縫合恆河猴眼瞼的研究中,團隊依照動物實驗倫理要求給猴子提供了麻醉和止痛藥,而且使用了可溶解縫合線進行可逆縫合,“這種縫合操作在患有某些眼部腫瘤的兒童中也會應用”。

當然,哈佛醫學院和利文斯通本人的迴應都沒能改變現狀,也沒能減少來自動物福利主義一方的批評。

進擊的動物福利主義

實際上,近年來,針對生物醫學研究中使用動物作爲實驗對象的反對聲浪有愈演愈烈之勢,並對護膚、化妝等消費品市場產生顯著影響。對哈佛醫學院這項研究的反對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

英國早在1876年就頒佈了《虐待動物法》來規範動物實驗倫理,其中規定:

1902年,生理學家歐內斯特·斯塔林(Ernest Starling)和威廉·貝利斯(William Bayliss)利用小獵犬作爲實驗動物研究胰腺液的分泌,最早發現並命名了“激素”(Hormone),奠定了現代內分泌學科的基礎。

然而,由於實驗中使用的小獵犬數量極多,實驗動物飼養管理條件較差,實驗過程在旁觀者看來“極其殘忍”等原因,兩名科學家被當時的輿論指責爲“對動物實施酷刑的劊子手”。

1906年,反活體解剖協會在倫敦鬧市區豎起一尊棕色小獵犬雕像以控訴醫學研究對動物的虐待,此舉引發倫敦大學醫學生的激烈反對,他們在次年一場活動中組織了3000人的遊行抗議,要求拆除雕像,並引發暴力衝突,被稱爲“棕色獵犬暴動”。

最終,獵犬雕像於1910年被拆除,而後英國也修訂了《虐待動物法》並推出了號稱當時世界上最嚴格監管體系的《動物(科學程序)法》。

百年以來,關於動物實驗倫理的紛爭從未止息。

2022年,美國動物保護組織“負責任藥物醫師委員會”(PCRM)向美國農業部提出申訴,指控馬斯克的Neuralink腦機接口公司在動物實驗中虐殺了實驗用的猴子,相關輿論對Neuralink公司施加了巨大壓力。

在醫學研究之外,爲測試化妝品、護膚品開展動物實驗的做法因缺乏必要性緊迫性受到了更多的反對和更強烈的限制。2004年3月,歐盟禁止了化妝品成品的動物試驗,2009年又進一步禁止了化妝品成分的動物實驗,並於2013年起禁止銷售經過了動物實驗的化妝品。印度也在2014年起立法禁止了化妝品動物檢測和進口經動物檢測的化妝品。

在中國,關於實驗動物倫理的討論也不時見諸輿論。

從總的趨勢來看,動物保護組織和公衆對實驗動物倫理的審視將越來越細緻,各國針對動物實驗的立法也將越來越嚴格。

巴普洛夫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19世紀末開展)如果放到今天,必定會被罵到狗血淋頭,這是倫理的時代變遷,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須直面並重視的現實。

在中國,儘管動物福利主義在輿論場的聲量相對歐美國家要弱一些,但絕對不是可以忽視、漠視的存在。

2015年,西安醫學院被曝光將數十隻接受過手術的實驗用犬遺棄在樓頂“自生自滅”,任由其傷口流血、疼痛抽搐。事件引發輿論強烈批評後,該醫學院承認做法欠妥並道歉,要求相關研究團隊暫停動物實驗並整改。

極速膨脹的實驗動物市場下,潛在的倫理風險

與實驗動物倫理日趨嚴格相伴的,是全球每年用於科學研究的實驗動物數量逐年增加,並且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現了極速膨脹。

2021 年 Scientific Report 上一項研究報道,美國每年用於動物實驗的大鼠和小鼠總量爲高達1.13 億隻,佔全部實驗動物數量的99.3%。(編者注:上述統計可能忽略了用於科學實驗的昆蟲。)

《科學》雜誌2023年發表的一篇關於實驗用猴短缺危機的文章介紹,美國每年使用大約70,000只猴子來研究大腦、傳染病和衰老;歐盟和英國則分別使用5,000和2,000只。美國實驗用猴60%依賴從中國進口(主要是食蟹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停止向美國出口實驗用猴,而此時開發疫苗與藥物相關研究對實驗用猴的需求又極速增長,因此出現了短缺危機。

儘管各國研究機構在法規和輿論的推動下都在努力尋求動物實驗替代方案,但由於生物醫學研究的分支不斷深入,公立和私營機構相關研究項目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客觀上催生了對實驗動物的天量需求。

當下,“芯片器官”等實驗動物替代方案的研究還不夠成熟或不夠廉價,暫時還無法實現大規模的實驗動物替代。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全球科學研究活動中使用的實驗動物數量仍將繼續增長,動物福利主義者對實驗動物倫理的監督與指控也仍將繼續擴大。

目前,據多名同時擁有海外和中國研究經歷的科學家向筆者反饋,當前中國各實驗室對動物實驗的倫理審批相對美國研究機構“要鬆散得多”,國內會更重視涉及人類以及人類胚胎、器官相關研究的倫理審批,對於動物實驗的倫理審批更多流於程序形式甚至乾脆沒有。

這種現狀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風險:

一是相關研究成果投稿國際期刊後,有可能因動物實驗倫理審批的瑕疵而被拒絕或發表後被撤稿。

二是不規範的、不人道的動物實驗操作被曝光後可能引發重大輿情危機,影響到科研項目的進展和所在科研機構的聲譽。

當然,最關鍵的是,爲人類科學研究付出健康和生命代價的實驗動物,值得,且應該被人道對待。

Tips:

動物實驗研究遵循3R 原則

替代(replacement):儘可能採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動物進行實驗,或者優先使用低等動物而非高等動物進行實驗;

減少(reduction):在不影響科研目的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

優化(refinement):改進實驗條件,優化實驗技術路線,避免或減輕對實驗動物造成的痛苦。

主要參考文獻

[1]Supply of monkeys for research is at a crisis point, U.S. government report concludes, Science, 4 May2023;

[2]How many mice and rats are used in U.S. labs? Controversial study says more than 100 million, Science, 12 Jan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