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IPO接力賽,下一個是誰?

近日,中國自動駕駛產業迎來一場聲勢浩大的IPO熱潮。

智通財經APP獲悉,10月24日,地平線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大漲28.32%,市值一度突破660億港元,創下今年港股最大規模科技IPO紀錄。次日,文遠知行登陸納斯達克,將“全球通用自動駕駛第一股”收入囊中,開盤大漲27%,市值飆升至53.4億美元。

在市場情緒集體回暖的情況下,地平線與文遠知行“高光開局”提振信心的同時,也讓大家不由得盤算起:下一個接棒的黑馬是誰?

潮涌之下,誰在趕考?

2024年,是自動駕駛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大年”,芯片、激光雷達、解決方案等細分領域的重量級玩家集體亮劍,打響上市突圍戰。

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8家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啓動IPO進程,其中4家已邁出關鍵一步,叩響上市大門,包括:速騰聚創、黑芝麻智能、地平線與文遠知行。

仍在鏖戰IPO的獨角獸裡,擁有豐富量產經驗的佑駕創新正爲登陸港股做最後衝刺,據悉公司已通過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敲鐘只差“臨門一腳”;瞄準L4高階自動駕駛的小馬智行與L2+L4雙軌並行的Momenta則將目光投向美股市場。

而若細究這波IPO浪潮的成因,背後交織着政策紅利、市場預期和企業生存的多重考量。 政策暖風頻吹。從去年11月《關於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的發佈,到今年多個城市相繼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立法。中央到地方支持政策接連落地,爲行業發展注入強心劑,也讓資本市場吃下定心丸。

產業預期向好。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從傳統交通工具到移動智能終端,從機械結構到軟件定義,每一次的迭代升級都在重塑着這個百年產業的基因。 智能化不僅帶來了龐大的增量市場,更催生了全新的產業鏈條,不同層級的自動駕駛技術正逐步滲透到各細分市場,成爲各大主流車企的“第二增長曲線”。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配備L2(包括L2+/L2++)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汽車滲透率爲32.1%,預計2028年將達到61.1%。這意味着,智駕方案正逐漸從“可選項”成爲“新車標配”。可見被半壁創投圈押注的自動駕駛行業,仍是長坡厚雪。

企業順勢而爲。去年以來,自動駕駛技術與商業“兩開花”,特別在乘用車市場的拉動下,各家開卷落地,佑駕創新、速騰聚創等公司都在2023年迎來業績大爆發。扎堆上市,雖有資金倒逼的因素,但對於各紮根賽道十餘年的老玩家來說,更多是順應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風口當前,誰將接棒?

如今排隊上市的佑駕創新、小馬智行、Momenta,三家公司都在乘用車前裝高階智駕方案與L4級自動駕駛有所佈局,但又各有特色。

在技術路徑上,Momenta採取“一個飛輪,兩條腿”策略,強調AI數據驅動,用L2量產車型產生的數據反哺L4自動駕駛,在當下與未來之間謀求平衡。

佑駕創新則選擇了一條更爲穩健務實的“漸進式”道路。公司從低起步,通過ADAS系統的量產經驗,逐步向L2、L2+探索迭代,同時佈局L4研發,爲未來技術演進預留空間。這種發展策略,讓佑駕創新每個技術層級都經過充分驗證,使其在量產落地方面佔據一定優勢。並且除了智能駕駛,佑駕創新已將版圖延伸至智能座艙、車路協同領域,形成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業務生態,從不同領域賦能智能汽車。這種以核心技術爲原點,展開“縱向”——各自動駕駛層級,以及“橫向”——智能汽車不同功能場景的座標系,使得佑駕創新的技術上限和市場版圖都有着進一步的想象空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公司均在海外市場落子佈局,包括量產車型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佑駕創新的解決方案已經搭載了多款車型出海至歐洲、東南亞等地區,並且是國內首批幫助整車廠獲得歐盟DDAW認證的供應商之一,同時率先助力中國車企獲得E-NCAP五星評級,近期還通過上汽名爵MG ES5項目實現智駕出海的新突破。

而從數據表現來看,佑駕創新也展現出典型的科技成長股特徵。

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其營業收入從1.75億元增長至4.7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4.9%。特別是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70.4%,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並且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佑駕創新已與29家整車廠展開量產合作,其客戶包括銷量排名前十的國內整車廠中的七家。

穿越週期,誰能笑到最後?

站在宏觀角度俯視,自動駕駛賽道仍充滿想象與發展空間。但從資本表現來看,行業經歷了前期的週期性調整後,已迎來價值重估時刻:故事不再是硬通貨,“燒錢造夢”的模式已難以爲繼,取而代之的是對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深度思考。

毋庸置疑,自動駕駛仍是一個需要夢想和願景的行業,但夢想終需落地。

當前的自動駕駛IPO潮,既是資本市場的一次狂歡,也是行業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資本、技術的強烈碰撞,也見證了行業從概念炒作走向理性發展的深刻轉折。

對於自動駕駛企業而言,IPO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企業需要更快地完成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實現真正的“造血”能力。

潮起潮落,大浪淘沙。未來的贏家很可能不是口號喊得最響亮的,只有那些在技術積累、量產落地、全球佈局上下足功夫並取得突破的企業,才能在這場馬拉松中走得更遠、笑到最後。

本文源自:智通財經網